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养老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老年人收入作为维持其基本生活的经济来源,对满足养老需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现老有所养的物质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群体老年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收入差异,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损社会公平,不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本文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的数据,分析了全国范围老年人收入差异的影响因素,又对城市样本和农村样本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发现,性别、受教育年限、政治面貌对老年人收入的影响是显著的,男性老年人平均收入高于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收入越高,政治面貌为党员的老年人收入明显高于非党员;城乡二元分割的背景下,非农业户口的老年人平均收入高于农业户口的老年人,地域差异对老年人收入同样存在显著影响,东部地区老年人收入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在职业相关要素方面,曾有非农工作的老年人,收入明显高于以务农为主和从未工作过的老年人群体,而在城市样本中,相比在各类企业、社会团体、个体私营单位工作的老年人,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老年人收入明显偏高;社会保障对老年人收入的影响是显著的,参加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其个人全年总收入明显高于未参保群体。 通过对城市样本和农村样本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城市和农村老年人的收入差异是显著的,城市老年人的平均收入约为农村老年人的5倍,存在较为显著的城乡差异;相比城市老年人,农村老年人收入的性别差异更为显著,政治面貌对收入差异的影响远远大于城市。 因此,缩小老年人收入差异首先应提高低收入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尤其关注易陷入贫困的老年人群体,如高龄、非党员、受教育水平低、居住在农村、农业户口、从事务农工作的女性老年人,这类群体平均收入水平普遍偏低更易陷入贫困;其次,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东西差距,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积极推进中西部经济的增长,实现以城市带动农村、东部带动西部的共同发展局面,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支持和补贴力度;再次,在农村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现代农业,缩小农业工作者和非农业工作者的收入差距,增加务农人员的收入,在城市规范劳动力市场,提高社会养老金的待遇水平,缩小不同单位类型老年人的收入差距;最后,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制定公平合理的待遇标准,发挥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功能,增强对老年人的经济支持,着重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待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