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天敌优势种评价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sukey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试验的基础上,对不同季节甘蓝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捕食性天敌优势种的评价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甘蓝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1.1节肢动物群落物种构成和各种群数量动态研究结果表明,春甘蓝田菜青虫的发生比较严重,菜青虫在调查期间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5月初高峰期平均每株甘蓝接近20头;菜蚜与小菜蛾的发生相对较轻,菜蚜在5月中旬有个明显高峰。调查共记录捕食性天敌11种,其中捕食性昆虫3种,蜘蛛8种,捕食性天敌物种和个体数量均较丰富,优势种优势突出,主要优势种为中华跃蛛、草间小黑蛛,其数量占捕食性天敌总数量的73.6%。在秋甘蓝田调查记录了节肢动物共计25种其中害虫12种,捕食性天敌13种。害虫中优势种为菜青虫、小菜蛾、菜蚜。斜纹夜蛾、甜菜夜蛾也有一定程度的发生。总的来看,秋季害虫相较春季复杂。但菜青虫的发生量较春季明显较轻;菜蚜发生较重,在10月9日至11月5日的整个调查过程中是稳步上升,由于该年秋季气温较高雨水较少有利于菜蚜的发生,直到甘蓝成熟其发生量均较大。在捕食性天敌中蜘蛛10种,捕食性昆虫3种,主要优势种为草间小黑蛛、八斑球腹蛛,其数量占捕食性天敌总数量的81.4%。1.2节肢动物群落主要优势种的空间格局及其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害虫优势种菜青虫主要分布于甘蓝心叶和甘蓝叶反面,小菜蛾主要集中分布在甘蓝叶的反面,而菜蚜在甘蓝植株内的分布较广;春甘蓝田捕食性天敌优势种中华跃蛛在外层叶正面分布较集中,三突花蛛与瓢虫类在甘蓝植株内的分布较广。其它捕食性天敌优势种在春秋两季甘蓝上绝大部分分布于外反部位。1.3节肢动物群群落的主要特征指数及其动态研究结果表明,春甘蓝田节肢动物群落个体数总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5月9日为高峰期,这主要由害虫优势种菜青虫和菜蚜的种群变动所致。群落物种丰富度介于12到19之间,以5月9日和5月12日最高。群落均匀度和集中度在时间过程中变化较小。群落多样性在时间过程中波动幅度不大。秋季甘蓝田节肢动物群落总个体数在调查期间一直呈上升趋势,害虫优势种菜蚜数量变化是主要影响因素,群落物种丰富度介于15到21之间,在时间序列上丰富度变化不大。均匀度和集中度在时间过程中变化较大,总体上看均匀度在10月中上旬较高,10月中旬以后,由于菜蚜种群数量的迅速增长均匀度较低,而集中度的变化与均匀度相反。群落多样性表现为前高后低,10月中旬以前多样性平均值达1.19,此后多样性平均值仅为0.22。2甘蓝田捕食性天敌优势种的评价2.1春甘蓝田捕食性天敌优势种的评价在捕食性天敌优势种的数量当量、捕食当量、同步当量和同域当量测定的基础上,计算出捕食性天敌优势种对目标害虫的控制当量。结果表明,中华跃蛛是春甘蓝田3种主要害虫最重要的捕食性天敌。2.2秋甘蓝田捕食性天敌优势种的评价在捕食性天敌优势种的数量当量、捕食当量、同步当量和同域当量测定的基础上,计算出捕食性天敌优势种对目标害虫的控制当量。结果表明,八斑球腹蛛和草间小黑蛛是秋甘蓝田3种主要害虫最重要的捕食性天敌。
其他文献
本文对从湖北不同苗圃松苗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的生防菌株进行了筛选鉴定,并测定了对松苗猝倒病主要病原菌的室内抑菌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与已知生防菌株C23和美国农业部根病
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mosaicvirus,CMV)是雀麦花叶病毒科(Bromoviridae)黄瓜花叶病毒属(Cucumovirus)的典型成员。CMV是世界性分布范围最广、发生最普遍的植物病毒之一,可由蚜
媒介昆虫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据统计,1/2的传染病都由媒介昆虫传播。化学防治一直是治理媒介昆虫的主要方法,但是由于多年来杀虫剂大量和连续使用导致媒介昆虫抗药性发生和发展。蚊虫作为一种医学卫生害虫,传播着多种疾病,一直给人们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由于蚊虫抗药性的产生,给防治蚊传疾病带来重大困难。因此,研究抗药性机理并进行适宜抗性治理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以室内饲养的致倦库蚊Culex quinq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