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以动画本体论为出发点探讨动画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在跨文化传播中建构文化空间与形塑国家形象的可能性。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是表达,更是传播。在视觉文化占主导的时代,动画以夸张、变形的艺术风格给观影者带来最直观、最迅捷的视觉震撼体验。但是,本文并不限于在一般意义上探讨动画的艺术本质及其相较其它艺术形式所具有的文化传播优势,而是以此为切入点,探究动画作为文化载体在跨文化传播中承担的文化传播功能。探讨动画的文化传播功能的理论意义不仅在于对当下普遍将其视为"小儿科",仅看见其显现的娱乐性而忽视它隐含的意识形态特质的思维定势进行反思,更在于审视和思考如何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以动画作为媒介表达与建构国家形象的有效途径。本文在于积极回答时代课题。随着全球化浪潮、视听文化以及新媒体合流的加剧,国与国之间的地缘边界变得日益模糊,不同国家之间力量的角逐也由之前"硬实力"的较量变成"软实力"的比拼。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性。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能对内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对外提升国际竞争优势。中国经济大国的形象已经确立,可是文化大国的形象却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却不是文化传播大国,更不是文化输出大国。传播力的滞后不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西方人心目中固化、扭曲的"中国形象",使"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而且也让国外传播媒介"趁虚而入",强势占领国内市场,"哈美"、"哈日"、"哈韩"风此起彼伏。所以本文研究内容正视社会现实,它也许不能完全改变跨文化传播视域中异化的"中国形象",但却为"中国形象"的重塑提供了可能;它也许无法在短期内改变"西风"压倒"东风"的文化生态,但至少为中华民族何以重拾对本国文化的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等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