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辊薄带铸轧1.2%Si无取向硅钢的研究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fzqgkvbav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辊铸轧生产无取向硅钢的方式,取消了传统生产工艺中的连铸和热轧的过程,直接得到薄带坯料代替传统生产中的热轧板来进行冷轧,是一种非常先进、节能的生产工艺。  本文对双辊铸轧生产1.2%Si成分无取向硅钢的性能和组织演化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重点研究了铸轧薄带在后续冷轧、退火过程中的磁性能、组织和织构演化。  通过金相、EBSD、X-RD的观察,该成分铸轧薄带有以下特点:(1)铸带直接空冷的最大晶粒尺寸达到350μm,平均晶粒尺寸达到260μm,由于在冷却过程中有相变产生较细小的再结晶晶粒使得晶粒尺寸范围较大,而保温处理铸带的最大晶粒尺寸达到400μm,平均晶粒尺寸达到320μm;(2)晶粒取向非常漫散,属于随机取向,织构强度很弱。  通过对铸带进行热平整和常化处理,从而有三条工艺路线:(1)铸带经过酸洗直接冷轧至0.5mm厚度;(2)铸带经过热平整后常化,然后酸洗冷轧至0.5mm厚度和0.35mm厚度;(3)铸带常化后经过酸洗冷轧至0.5mm厚度。  通过对三种工艺成品进行不同温度退火得到了最终磁性能:较低的铁损值——三种工艺制度的最低铁损P15/50(W/Kg)分别达到5.16、4.35和4.33;非常优良的磁感强度:三种工艺制度的最低铁损对应磁感强度B50(T)分别达到1.83、1.78和1.84。实验结果表明:(1)成品晶粒尺寸达到40~60μm级别,达到了常规生产方式的水平;(2)各个晶粒微观取向仍然比较漫散,宏观织构强度不高,但η组分较强,同时γ组分较弱,这就是磁感很高的原因;(3)铸带、成品夹杂物的尺寸大都在30~60μm之间,对晶粒长大的阻碍作用不大,说明在该工艺条件下夹杂物的影响不是很大。总的来看,双辊铸轧生产1.2%Si成分无取向硅钢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其他文献
农业部等有关部门组织的调查监测结果表明,主要农产品(包括粮、果、菜、肉、蛋、奶等)均有农药、重金属和亚硝酸盐的污染超标现象,我国畜产品的出口却频遇寒潮,出口量不足总产量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又是土壤肥力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氮沉降影响土壤微生物生长和繁殖,使其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土壤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本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污水处理工程是一项技术复杂、投资大、政策性强的基础设施项目。虽然无明显的经济效益,而环境效益和长远的社会效益却是无法估量的。 基于这一特点,即使发达国家对于污水处
聚苯胺(PAni)作为一种重要的导电高分子材料,由于其合成方法简单、掺杂机制独特和环境稳定性良好等优点,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其缺点是不溶于水和普通有机溶剂,在熔融
Ni-W合金以其独具特色的摩擦、自润滑、光学、磁学、电学、高硬度、优良的耐磨性、耐腐蚀性和低应力等方面的性能,备受人们的青睐。Ni-W合金作为镀层时结构致密、耐高温氧化性强,有时甚至可与石墨、陶瓷相媲美。本文利用赣南地区得天独厚的钨资源和稀土资源优势,通过电沉积的方法研究和制备出一性能优异的可以用来取代硬铬镀层的Ni-W合金,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通过正交实验设计的方法对电沉积
文章主要分析创新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在互联网背景中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创新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有效途径,提高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在互联网环境中的绩效,努力为社会提供更强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