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前期,东北长期处于与外部相对的隔绝状态之下。1858年《天津条约》的签订彻底打破了这一格局,牛庄成为东北第一个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1861年,营口代替牛庄开埠以后,一直到1902年大连开埠之前,营口一直是东北地区对外通商的唯一商埠,其海关的设立更是近代意义上的海关制度在东北确立的开始。本文以营口海关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海关史料与档案文献,阐述营口开埠前的状况、营口海关的设立情况、组织机构及主要职能等问题,并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对营口海关作出中肯的历史评价。本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晚清营口的开埠及营口海关的设置。从营口开埠前近代海关制度的确立、营口开埠前的概况以及营口海关的设立这三个方面探讨了晚清营口开埠的原因与海关设立的历史过程,着重立足于对晚清海关制度的引进和营口开埠设关的考察。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内容为晚清营口海关的组织机构及主要职能。营口设立初期,由于海关经费严重不足,海关组织机构非常简单。随着海关业务的进一步扩展,海关组织机构日益完善,最终形成了税务部和海务部两个部门。在外籍税务司的管理下,营口海关充分发挥其关税征收、查缉走私、港务管理、港口检疫等职能,海关关税也因此长期处于增长状态。但是,晚清海关关税的征税权与保管权的分离,使得海关监督与税务司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第三部分侧重对于晚清营口海关的历史评价。晚清时期,东北地区的对外贸易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关税收入的稳步增长,为财政拮据的晚清政府提供了最为可靠的保障。营口海关也让西方先进的制度进入蒙昧的东北地区,推动着东北地区逐步向近代化迈进。然而,税务司制度下的营口海关是以洋人为首,以控制中国经济为主要目的,由此营口海关也间接成为了西方列强攫取在华利益的助手,促使了东北地区殖民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