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传佛教寺院作为藏传佛教文化的唯一载体,它悄然融入到了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甘青地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座寺院的发展史可以说是该地区社会政治的发展史。通过寺院的历史发展变迁,我们可以得知该地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及其社会结构等各个方面的转型。以往学者对藏区寺院的研究,大多数基于对藏区著名的六大寺院的研究,而对中小型寺院的研究较少。本文在参考和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相关的历史资料,并结合田野调查,较系统的论述了甘南郎木寺的历史发展和变迁,提出了郎木寺在世俗化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甘南郎木寺创建于公元1748年,即清乾隆十三年,距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郎木寺与当地社会紧密联系,为该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全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交代了该选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现状、本文所运用的理论研究方法等问题。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郎木寺创建的历史背景以及青海和硕特蒙古人与藏传佛教之间的早期关系。同时利用相关历史资料论证了郎木寺与青海河南蒙旗亲王之间的关系以及郎木寺初建时的规模等问题。第二章基于相关资料,从郎木寺的政治制度,寺院经济发展程度以及教育法会的完善水平等方面重现了18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郎木寺的繁荣景象,重点论述了郎木寺与拉卜楞寺、合作寺以及卓尼杨土司之间的关系。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安多地区藏传佛教衰落的社会背景,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郎木寺在“社会主义改造”和“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中的经历和遭遇。第四章探讨了郎木寺重建与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阶段:一为郎木寺在国家宗教政策的调整和地方宗教政策的落实下,从一片“青稞地”中得以恢复重建;二为郎木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变成了当地政府旅游开发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第五章主要探讨了郎木寺在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及影响,从郎木寺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述。结语部分从世俗化的理论角度对论文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对郎木寺的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提出了一些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