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特异分子探针技术的建立及对十二种常见赤潮藻的检测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irug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赤潮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等是当前海洋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而对赤潮藻种类和数量的分析是其中的基础内容。除了传统的显微镜观察外,越来越多的新兴技术正被引入这一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S1酶能够保护完全匹配的双链核酸的性质,将分子生物学中的酶保护分析技术和夹心杂交技术融合在一起,创立了双特异分子探针技术以实现对赤潮藻的检测。该技术将酶保护分析探针(NPA探针)与细胞裂解液中的rRNA进行杂交,再用S1酶处理(降解)不匹配的双链杂合体和单链分子,然后采用微孔板夹心杂交
其他文献
缘管浒苔(Ulva linza)是一种生长在潮间带的石莼属绿藻,也是引发绿潮的主要藻种之一。作为潮间带物种,缘管浒苔在生长过程中遭受到各种胁迫因素的影响,例如强光和干出;为了应
苯并吡喃类化合物是有机合成中的重要中间体,可用于多种天然产物以及抗细菌、抗癌、抗病毒等药物的合成。近年来,关于苯并吡喃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以及作为药物的潜在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结果不断报道出来,其合成方法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本论文完成了4H-苯并吡喃和苯并吡喃类天然产物Inulavsion的合成,并在4H-苯并吡喃的合成过程中对苄醇的氧化进行了方法学研究。本论文发展了一种高效合成4H-苯并吡喃的方法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于2005年夏季在海南岛近岸海域(108°~111°E,18°~20°N)进行了海洋地质调查,系统采集了大量沉积物样品。本文根据对挑选出来的180个表层样所做的粒度和
近年来,随着边滩湿地的围垦、河口区大型工程的建设和向海洋排污量的加大,加上人类活动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生态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河口生态系统承受着巨大压力,生态健康面
近年来,热带气旋对我国周边海域以及沿海地区的影响越来越受人关注,其海洋、气象环境的研究受到更多重视。然而我国海域辽阔,热带气旋观测资料稀少,仅有的实测资料在时间上也不连
本文综合运用形态解剖、染色体核型分析和DNA测序技术对瘤背石磺(Onchidium slruma)和石磺(Onchidium verruculatum)的种间差异进行分析。 (1)显微观察经NaOH溶液处理的瘤
为了从海洋真菌次级代谢产物中发现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型先导化合物,本文对多种海洋来源的真菌菌株进行了预实验,选取了其中产物较多的三株真菌进行了大规模的培养,并对其次级
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 Chang et Zheng)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海藻之一,在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随着我国紫菜栽培产业的持续发展,栽培品系的种质退化、良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