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判与融通——当代新儒家德性与知识关系问题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cong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当代新儒家研究不断升温,经过近二十年积极探索,不仅造就了一大批青年学者,而且也获得许多优秀学术成果.但在这些学术成果中,却很少有涉及到当代新儒家德性与知识关系问题的,为了弥补这一理论缺憾,该文将运用历史与罗辑相统一的方法,对当代新儒家德性与知识关系问题进行系统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二十一世纪的科技异化现象更加严重,科技与人文冲突仍然存在,对当代新儒家德性与知识关系问题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弥补以往研究中的不足,而且也可以为二十一世纪能够更好地处理科技与人文关系提供理论借鉴.由以上对当代新儒家德性与知识关系的考察,可以看出,德性与知识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德性属于价值之域,知识则属于事实之域.与形上与形下界限分明一样,德性与知识不可混同,任何混同德性与知识的做法,都将会带来严重后果;同样,与形上与形下不可割截一样,德性与知识必须相互贯通,由德性可以下开知识,由知识可以上达德性,若割裂德性与知识,要么会导致科学与民主的缺乏,要么会导致人类自身的毁灭.知识作为一个中性的概念,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毁灭人类,只有把其纳入德性制导之下,才可以使其得以合理运用.当代新儒家立足于儒家该位主义立场,以先分判而后融通来处理德性与知识关系,不仅有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实现,而且也可以避免现代化的弊端,因此,即使在二十一世纪,当代新儒家这种处理德性与知识关系的方式,也仍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赫伯特 马尔库塞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其社会批判理论在文化、社会心理领域的一次具体运用.它在实质上反映了一种新的理性主义的立场.这种理性主义,通过把先验性和经验性加
《周易古经与诸子之学》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注重象数与义理并举的研究方法,借鉴西方发生学、符号学、结构主义和解释学等方法,以广义文化史的宏大视野,从哲学、文学、史
该论题源于创新实践而归于创新实践.集中探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实际问题,并初步探究了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整合问题.首先,通过对现实问题和理论文献的分析,提出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