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新杨遗传转化条件筛选与转几丁质酶基因研究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nrong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新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P.bollena Lauche)以黑龙江野生山杨为母本,新疆杨为父本的人工杂交种。虽然山新杨和其杨树他品种相比具有一定的抗病性,但也常常遭受病原菌的侵染而引起大面积流行,给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造成巨大的损失。针对杨树病害种类多、流行快、危害重的实际,本文以山新杨为受体材料、以几丁质酶为目的基因,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进行了抗真菌病害转山新杨的研究。1、以1/2MS附加0.03 mg/La-萘乙酸(NAA)和0.05 mg/L6-苄基腺嘌呤(6-BA)为叶片分化培养基、1/2MS附加0.05 mg/La-萘乙酸(NAA)和0.05 mg/L6-苄基腺嘌呤(6-BA)为茎段分化培养基和1/2MS附加0.25 mg/La-萘乙酸(NAA)为生根培养基对山新杨进行组培和扩繁,为遗传转化提供优良的受体材料。2、通过抗生素的敏感性实验,分别确定了山新杨叶片转化中卡那霉素最佳临界浓度为8 mg/L、生根筛选培养的最佳临界浓度为40 mg/L、头孢噻肟钠除菌最佳浓度为800mg/L。3、以山新杨叶片为受体材料进行遗传转化,菌液的侵染最适浓度为OD600≤0.1、最佳侵染时间为5min。在该组合条件下,共培养基中不添加CoCl2·6H2O比添加CoCl2·6H2O的分化率提高1倍以上,转化率提高近1倍。4、根据正交试验设计确定了影响农杆菌介导的山新杨遗传转化率的菌液浓度、侵染时间、乙酰丁香酮和共培养时间四种因素的最佳组合。建立了以1/2MS液体培养基附加50μmol/L乙酰丁香酮于28℃、180 rpm振荡培养12~14h;菌液离心收集菌体后用1/2MS液体培养基悬浮稀释至OD600=0.1,侵染2~5min;共培养培养基中去除CoCl2·6H2O并附加200μmol/L乙酰丁香酮,共培养3d为最佳转化体系。5、以生长10~15d的山新杨组培苗叶片为受体材料,利用优化的农杆菌介导组合对324个叶片进行转化,共得18株卡那抗性芽,经PCR检测,有14株抗性芽出现了特异性扩增条带,阳性率达77.78%,再对14株PCR检测阳性植株进行PCR-Southern检测,均出现了与阳性对照相同的杂交带,阳性率达100%,转化率为4.3%,进一步证明几丁质酶基因已经成功整合到山新杨基因组中。
其他文献
要实现现代林业的数字可视化经营管理,林分生长模拟除了林分生长过程的数学模拟以外,还包括在林分生长过程中由于林木分化和自然稀疏所引起的林木空间分布格局变化的模拟。人
【摘要】根据《航空器材知识》课程标准、课程特点,结合教学实践,介绍实现教学目标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航空器材知识 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V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0252-01  《航空器材知识》是航材保管员专业的核心课程,航材保管员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航材保管的质量和安全。因此,加大对此课程的研究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从事该课程
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区是我国西部地区典型的生态脆弱地带,区内植被退化严重,水土流失强烈,生态环境恶劣,而强烈的人为干扰更是加剧了其生态系统的恶化。因此,岷江上游
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遥感数据源的3S技术在林业上的国内外应用及其发展概况,并结合SPOT5遥感影像数据源和3S技术的应用特点,根据当前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监测的需求,以中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