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及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先后于2018和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接连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并且强调要立足于农业和农村发展推动战略落实,开发有利于农业增产的技术。我国农业技术的水平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农业生产技术效率低下,农产品竞争力缺乏。大量的农产品进口已给粮食安全保障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研究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无论从产量还是种植面积来看,玉米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从国际上来看,我国玉米的总产量、消费量仅次于世界第一的美国,但单位产量与美国相比却低30%左右。此外,为保障玉米供给,政府自2008年10月下旬实施了临时收储政策。随后,为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不断调整,直到2016年被“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的政策所取代。此时,需要思考的问题是,玉米在临时收储政策调控的8年间,该政策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影响的方向及强度如何?而该问题正是本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以玉米为例,本文在分析了临时收储政策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建立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了19个玉米主产省(区)的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研究发现,玉米生产技术效率随时间呈缓慢增长趋势。随后,本文比较分析了不同地区间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水平差异,发现:(1)东北三省一区的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处于较高的水平,西部地区省间差异大;(2)南方丘陵和西南山地地区技术效率明显低于其他主产区。最后,采用政策评估的双重差分模型,分析得到临时收储政策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有正向影响且这种正向影响不因时间的推移而逆转。本文基于实证结果所得结论显示,尽管临时收储政策会扭曲市场并增加财政负担,但是确实给农户提供了稳定的预期从而推动了技术效率的提高。当前,随着玉米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要避免政策改革中农户预期改变导致的技术效率损失。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效应,丰富了农业政策的研究,对于其他农产品的农业政策提供了借鉴,对于玉米农业政策的进一步改革也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