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轻型卒中患者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的影像学特征、相关危险因素及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后短期内脑出血事件发生情况和CMBs进展情况。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解放军第967医院2017年8月到2018年8月符合入组条件且完成随访、资料完整的轻型卒中患者97例。入组标准:(1)诊断标准需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2)发病72小时内;(3)头颅MRI检查提示新发脑梗死(4)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分;(5)年龄大于40岁。排除标准:(1)头颅CT/MRI检查提示出血性脑血管病;(2)NIHSS评分>5分;(3)潜在脑出血因素(如:脑血管畸形、肿瘤、动脉瘤);(4)可疑为脑淀粉样血管病患者;(5)伴严重内脏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6)在时间窗内接受溶栓治疗、已经或需要抗凝治疗、随访期行血管介入治疗。(7)存在幽闭恐惧症等心理疾病,不能完成MRI检查者。所有患者在发病72小时内均需要完成头颅CT及MRI检查,MRI检查包括常规T1WI、T2WI、FLAIR、DWI及SWI序列,部分患者行MRA检查。根据有无CMBs,分为CMBs(+)和CMBs(-)组,统计入院时CMBs的数量和不同部位,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高脂血症病史、房颤病史、吸烟史、脑白质高信号、认知功能减退、既往脑出血史、既往脑梗死史、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史)及生化指标(肌酐、尿酸、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同型半胱氨酸、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21天,随后长期单独口服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治疗。随访3-12个月,记录随访期内脑出血事件的发生例数和随访前后脑微出血的数量、部位。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进行筛选后再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CMBs(+)有54例,检出率为55.67%。CMBs共检出313个,其中发生部位最多为基底节区,有115个(36.74%),其次依次为颞叶或颞叶白质(21.73%)、脑干(10.22%)、枕叶(9.27%)等。CMBs数目为1个的有22例(40.74%),2~4个有15例(27.78%),5~10个有6例(11.11%),>10个有11例(20.37%)。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糖尿病史、脑白质高信号、认知功能减退、既往脑出血史、既往脑梗死史、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史为CMBs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糖尿病史为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OR=0.337,95%CI,0.131~0.869;P=0.024)。随访期间均未见脑出血事件发生。随访期复查SWI的共16例,CMBs(+)组7例,CMBs(-)组9例。CMBs(+)组中CMBs进展的有5例,CMBs(-)组中CMBs进展的有3例,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轻型卒中患者CMBs的发生与糖尿病史独立相关。 2合并脑微出血的轻型卒中患者,短期内可正常按目前指南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但仍需更大样本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及更长的随访观察时间。 3在轻型卒中患者二级预防过程中,CMBs的增加与基线是否存在CMBs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