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城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演进赋予小城不同的时代文化特征。中国近现代时期社会的剧变,小城介于都市与乡村之间的独特性被彰显出来,一大批出身小城的中国现代作家,身负小城镇印记,在都市与乡村的夹缝中回望和审视故乡小城,将小城置于启蒙和民族战争的时代洪流中,营造出小城独有的社会文化氛围。与都市和乡村相比,小城社会中介性和包容性,使其更集中也更具代表性地展现了时代的、民族的、社会的、作家的、文化的种种特性,进而成为我们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和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独特窗口。小城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在于,它解决了都市文学与乡土文学、城市题材小说与农村题材小说“二分法”理论研究解释不了或交错矛盾的两难问题,因而也使得这一发现与研究,可以促进我们对于现代小说探索作新思维的尝试。在这个意义上,本文将现代文学巴蜀作家视野下的四川小城纳入研究视野,在小城文学研究的理论框架下,试图对四川边地文化影响下的小城进行个案研究。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开篇经由对小城风光、小城场景和小城地标性物质存在的梳理,搭建出“文学中的小城”。空间视阈下四川小城的文学投射,是作家主观情感、创作理想融入小城风光、小城典型场景的结果,作为小城重要物质构成的小城街道、茶馆酒店等是小城社会公共文化机制的重要一环。第二部分将小城放置到时代视阈下,探讨辛亥革命前夕直到抗战全面爆发时期,四川小城的社会变迁。辛亥革命前夕小城社会的文化冲突主要表现为现代与传统的较量;辛亥革命以后到抗战爆发这一时期内,小城社会经历的却是“五四”启蒙思想的冲击和衰退,主要表现为小城各阶层面对小城社会的新变所做出的选择与妥协,昭示了启蒙主义在四川的命运;抗战时期的四川小城,从边缘上升到中心,战时新事物的大量出现使沉浸在中世纪的小城人惊醒过来,开始关注重大社会问题,然而新事物的作用仅停留在检验历史经验的韧度上,四川小城那种“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的韧劲和惰性不曾动摇,抗战大后方的特殊境况,带来的仅仅是小城社会人和事物变异扭曲。第三部分侧重论述小城女性、小城知识分子、小城兵匪这三类四川小城中的人物系列,他们非现代都市人,接受现代思想的程度有限,因而对理想的追求仅限于生活层面的满足,没有崇高的时代革命精神;与愚昧麻木的乡村人相比,他们直面生活,对现实利益的追求又是一种个体意识和生命力的彰显。这些个性特征鲜明而复杂的“小城之子”是小城社会的特产,它们的存在丰富了现代文学史的人物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