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背景下,课程作为文化价值传递和创新的重要环节,其文化价值选择问题颇受关注。我国的学前教育领域因其自身研究对象的特点和其发展、改革的历程使得课程变革中中西文化的矛盾冲突尤为明显,本土文化价值的留存亟待考察。鉴于此,笔者试图以我国三套有一定代表性的幼儿园课程里大班年龄段《教师用书》为分析材料,探讨幼儿园课程文本中集体教学活动目标的文化价值取向。具体考察:幼儿园课程文本中的集体活动预设目标有怎样的文化价值取向;并讨论幼儿园课程目标现有的文化价值取向是否具有文化适宜性。本文的第一部分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选择、课程改革的价值问题、研究者自身的体验三方面出发提出研究问题。并从方法论上指出基于幼儿园课程文本的内容分析能够帮助研究者挖掘集体教学活动“目标文本”背后潜在的、真实的“文化文本”,从而明晰课程目标的实际文化价值取向。本文的第二部分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从历史和学理的角度梳理课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阐明课程是文化的承载者、传递者,但同时课程自身不仅仅具有工具价值,而是属于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文化主体地位。具有文化主体性的课程能够在时代变迁中保持自觉的课程理性,使课程不至于在文化的交错,权力的控制、斗争下迷失方向。二、从文化学、文化心理学等学科视角出发,对中西文化在核心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进行了讨论,指出泛家族化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是中国人之文化价值观区别于西方人相对独立、分离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根本所在。三、基于对中西文化价值观的比较,采用对集体教育活动目标进行逐级的、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探讨了我国幼儿园课程文本中集体教学活动目标的文化价值取向。发现在所有指向“我”的目标中,目标文化具有明显的西方文化价值取向色彩;而在涉及“群己关系”的目标中,中西文化的影响混合存在。相反,对于直接涉及文化的目标,中国文化中的各种趣味性的文化元素占据了主要位置,西方文化及其他多元文化的目标出现甚少。综上,研究认为我国的幼儿园课程目标在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锋中经历着一种带有明显西方文化价值观念,但又保有一定中国文化价值内涵的矛盾存在。本文的第三部分对幼儿园课程集体活动目标的此种文化状态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认为这种偏西方化特征的混合目标文化不符合中国文化的深层次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实际实行的幼儿园课程文化存在矛盾。同时指出真正的民族文化价值延续,不能仅仅依靠走马观花的各种文化兴趣体验,而是要依赖于文化价值观念的内在生长。最后,本文指出“走向幼儿园课程的文化自觉”是我国幼儿园课程思考自身出路的一条可借鉴的思路:这要求课程研究者对自身的“课程文化”保持自觉的理性态度,警惕文化的后殖民暗流;在坚持有中国特色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基础上保持多元共生的文化开放态度,以及积极促进中国幼儿教育课程理论的本土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