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以协同学中的协同原理、支配原理、系统原理、、耗散结构理论、混沌原理、博弈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支撑,站在学科交叉的角度,主要以协同学的视角,运用协同理论对网络舆情进行研究。李良荣认为网络舆情可以划分为网络舆情主体、网络舆情客体、网络舆情本体和网络舆情载体几个部分,并将网络舆情系统看作网络舆情主体、客体、本体、载体各子系统的有机组合。其中,政府、媒体、普通网络用户、网络意见领袖及其他机构组织是网络舆情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网络舆情系统具有典型的复杂系统特征,其实质就是各个网络舆情主体为争夺话语权而进行相互间协作、相互博弈的舆论阵地。不同舆论主体间的相互协作是推动网络舆情系统走形动态平衡,形成有序结构的重要因素,具有明显的协同学特征。因此,在不仅具有动态开放系统特征又具有协同学特征的网络舆情系统中,网络舆情主体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之间以及各要素之间在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相互博弈的基础上往往会产生协同效应。文章在对协同学、协同原理、协同效应等协同理论相关概念和原理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网络舆情系统结构,剖析网络舆情主体系统,并在此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网络舆情系统中的协同机理进行剖析。简单来说,微观层面是指网络舆情自组织效应,包括网络用户意见自组织、网络用户关系自组织、以及网络用户行为自组织;宏观层面主要是指网络舆论的蝴蝶效应,既当具有冲突性和敏感性的事件发生,少量的信息出现在网络上时,网络舆论系统中的用户会持续对这些信息进行细化和加工,信息在网络空间的持续裂变式和迅速传播,信息在网络空间的快速传播所形成的具有不确定性的网络舆论冲击波,往往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对初始值具有敏感性、传播过程具有混沌性、个体意见具有协同性、网络舆论冲击波的不确定性是网络舆论蝴蝶效应所具有的四个重要特征。这些特征不仅揭示了网络舆论的生成过程和和传播路径,还揭示了网络舆论影响力强大的根源所在。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协同机理贯穿于网络舆情系统的整体,尤其表现为网络舆论的形成是基于不同网络舆情主体意见相互协作和博弈所产生的协同效应。另一方面,网络舆论主体之间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对抗、不予协同情况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使意见离散的速度,使网络舆情运动表现为混沌的状态,从而增大网络舆情系统内耗,减弱网络舆论能量。因此,文章在探究网络舆情系统运行机理的过程中,运用协同学相关原理探讨不同网络舆情主体的协同需求、协同优势和协同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网络舆情运行机理及其协同引导策略。政府、网民、媒体及其他组织等主体对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具有重要影响,从协同理论的视角出发,在各主体合作沟通、相互协同的基础上,建立以政府主体为主导的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模式,营造良好的网络舆情传播环境,有利于拓宽我国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新途径,促进社会和谐与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