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改善生态环境,寻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当代人类关注的永恒主题。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是在经济的适度发展中,尽可能采用污染少、对生态环境破坏较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控制在环境的承载力之内,以使经济发展能够持续,同时又不能因保护环境而限制经济的发展。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的背景,试图回答经济与环境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辩证关系?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状况如何?通过什么途径进行协调?显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现实上,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产业结构作为人类作用于生态环境的主要环节,与区域资源、环境存在着显著的互动关系,当微观的环境污染治理效果越来越受到极限,资源供给越来越短缺,环境自净能力越来越低下,人们便把目光转向产业结构调整。为此,本文首先分别对区域产业结构效益和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然后应用环境产业协调度的概念,建立求算两者之间协调度的计算模型,为了更好反映区域产业结构效益和生态环境质量的耦合关系,引入环境产业协调度的概念,建立计算模型,划分协调度类型,最后进行结果分析,并提出促进区域产业结构效益和生态环境质量协调发展的措施建议。选择济南市作为典型研究区,定量测算产业结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两者的耦合状态,旨在为促进济南市的产业转型和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具体内容为:(1)介绍了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济南市自然地理与经济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分析产业结构效益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协调发展状况。(2)介绍了产业结构效益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内涵、相关理论,构建了产业结构效益和生态环境质量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并对计算方法和模型进行了介绍。(3)利用1978~2005年济南市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分别对产业结构效益和生态环境质量做了综合评价,并对产业结构效益和生态环境质量做了相关分析,引入环境产业协调度的概念,划分协调度类型。结果表明,从1987到2005年济南市的产业结构效益和生态环境质量协调发展水平呈增长趋势。(4)通过计算济南市各县、市、区的协调发展水平,对济南市各县、市、区协调发展水平的等级结构进行了划分,对各县、市、区协调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济南市历下区、历城区协调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平阴县、商河县。最后提出促进结构效益和生态环境质量协调发展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