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益广告是公共文化产品,从公益角度出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公序良俗,为国家战略和公共政策的实施,营造社会氛围,凝聚多方共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公益广告发展,明确提出“运用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引领文明风尚”。在此背景下,我国公益广告呈现井喷式增长。但也存在供给失衡、结构单一、市场参与度不足、多元主体协作不足等问题,深刻影响了供给效果。本研究拟解决五个主要问题:(1)如何构建供需均衡视角下公益广告供给的理论框架;(2)如何确定公众对公益广告的需求,进行供给效果分析;(3)如何促进公益广告供需平衡;(4)如何确定供给过程中政府-社会(企业、媒体)-公众之间的治理机制;(5)供给和治理的优化路径。基于此,本研究引入了公共产品供需均衡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和说服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描述性统计、数据可视化、结构方程模型、因子分析法、网络爬虫技术、卡方检验、多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公益广告的供给和治理机制提升展开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从需求侧看,公益广告的来源、内容、传播特征对公众的满意度具有直接作用。在来源特征中,可靠性相较于专业性和表现形式丰富程度,较为显著地影响满意度水平;在内容特征中,趣味性和实用性对满意度的影响更为直接;在传播特征中,媒介覆盖面对于满意度的影响远高于触达的便利性。公众自身特征对于满意度起到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公众态度层面的满意度,对行为改变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公益广告供给存在一定程度失衡。叙事方式维度中,纪实类质量有待提高;题材维度中,应增加社会文明类供给;风格维度中,震撼心灵类质量有待提升,温馨感人类供给数量、质量亟需增加,指导教育类供给过多;话语策略维度中,情理结合类质量有待提升,恐惧诉求类虽遭抵触,但质量很高,说服效果很好;传播渠道维度中,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都是重要渠道。(3)经过多案例分析发现:“政府主导,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主要负责”的行政命令式供给机制在突发性公共事务应急处置时,更具时效性、普及性,但创新性、竞争性不够充分。“企业自筹自建为主,多种媒体齐放”的市场供给机制,资源配置能力更强,评价考核体系更科学。本研究具有三个创新点:(1)研究视角的创新。原有公益广告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功能、传播效果和发展困境等,较少将其置于政府治理的研究体系,缺少阐述公益广告与公共政策、公共管理作用关系以及公益广告供给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本研究将公益广告作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视角下的重要公共产品,综合多中心治理理论、公共产品供需均衡理论、说服理论和议程设置理论,构建了供给过程中的政府-社会(企业、媒体等)-公众的治理关系理论分析框架,剖析供给能力提升的内在逻辑和关系,提出了供需均衡视角下研究供给机制提升方式,创新开拓了研究的视角。(2)研究方法的创新。相较于传统的研究多采用单一定性或定量研究,本文力求实现研究的科学性,创新应用了网络数据爬虫法、多案例分析法等定性定量结合方法,开展实证检验。通过多案例研究和定性比较分析法,总结出行政供给和市场供给的公益广告的不同特点和成功的规律性因素,得出了在不同政策背景、社会环境等条件下公益广告发挥的不同作用。运用网络爬虫、结构方程模型及量化分析对公益广告的供给侧和需求侧研究,得到提升公益广告传播效果的解决策略。多种定性和定量方法的使用,不仅有效解决了本研究提出的公益广告供给机制的理论问题,也丰富了研究内容和方法,形成了方法创新。(3)学术思想的创新。已有研究对行政供给和市场供给带来的现实困境尚未形成系统解决机制。本研究基于研究视角和方法创新,构建了政府-社会-公众的多中心治理机制,识别出法规政策、技术、需求、人才等关键影响因素,提出了重新构建“需求导向、政府引导、全媒体为主、社会有序供给”路径优化的建议,将为我国公益广告的治理提供有益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