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集成创新网络下的人才聚集及团队管理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saosao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杂技术创新对传统组织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组织制度已经不适应现代复杂技术创新的要求,越来越成为复杂技术创新的“瓶颈”,大规模科技型人才在某一空间聚集形成复杂系统,其技术创新属于复杂技术创新,这一创新过程依赖于人才聚集模式的变革升级。基于此,研究面向复杂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人才集聚及团队管理模式尤为必要。在集成论、综合集成论、企业网络分工理论、制度创新理论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复杂技术创新的特征,模仿创设科技型人才集成的新模式——综合集成创新网络,分析研究网络中资源配置、人才涌现、知识转移,旨在提升组织的创新效率。其中对科技型人才分工、流动、聚集的分析,特别是综合集成创新网络内人才涌现研究可能丰富人才学,组织创新的理论。主要研究内容。在综述当前不同视角下人才聚集模式的基础上,面向复杂技术创新而创设的科技人才聚集新模式——综合集成创新网络是一种组织创新,在分析其七大优势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其资源配置、借助相互需求理论分析创新网络内部资源共享方式。然后,重点研究了网络中人才聚集效应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上的九大特征。进而研究了创新网络内的团队管理,创新之处在于借助阻滞模型探讨了团队演化,动态地揭示团队演化机理。最后构建了复杂技术创新活动中的知识生产与管理过程阶段模型,知识生产观下的复杂技术创新过程就是知识模块化、知识标准化、知识集成化的过程。主要结论。综合集成创新网络能够实现较高水平的资源共享,在复杂技术创新过程中降低知识转移的总交易成本,减少知识转移时间,进而促进人才涌现和组织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综合集成创新网络是实施复杂技术创新的科技型人才聚集模式,它拥有柔性化、扁平化、动态反应性、自组织性、自适应性、网络化等优点,有望解决复杂技术创新面临的协同竞争、动态进化、社会合作等难题。复杂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在于随时有合适的集成单元去解决当前最重要的技术问题,无论它处于网络的哪一个等级和何种职位,也无论其处于网络的任何角落。综合集成创新网络中复杂技术创新过程呈现波浪式推进、循环式提高的特征,同时也是集成主体实现高质量、低成本、短周期地对模块知识、标准知识、缺口知识进行多次综合集成的总过程。创新点。提出了应对复杂技术创新组织模式变革取向的综合集成创新网络。用经济学中对分工、合作理论来分析各具禀赋的集成单元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用相互需求理论分析集成单元之间资源主要是知识交换比例曲线的确定等。
其他文献
摘 要: 郭嵩焘是清末地主阶级开明派的代表,其在1876—1879年间任中国首任驻英公使,后又兼英法两国公使。他在对西方政治、经济、社会的考察中感到教育是西方强大的奥秘。他对于西方教育的记述主要集中在教育设施建设投入、教育内容实学化和重视培养人才上。通过对其细致深入的考察,他对西方教育赞叹不已,同时也指出了当时中国教育的弊端与前进方向。  关键词: 郭嵩焘 西方教育 教育设施 教育内容 教养人才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只有让我们的品德教育真正生活起来,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真正的需要,学生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地有许多企业超越空间的界限实现了跨国经营。面对不同的文化环境,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跨国公司日益关注的问题。本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