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鲁木齐市位于新疆中部,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迅猛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区内人口及机动车数量急剧增长,各类工业污染源向大气的排放也逐年增加,由此产生的大气气溶胶引起城市产生雾霾(haze)天气导致空气能见度下降,对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已产生了不良影响。此研究以乌鲁木齐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PAHs、OC、EC在不同粒径中的浓度分布、季节性分布特征及来源。研究结果将为评估乌鲁木齐大气PAHs、OC、EC的暴露特征和健康效应提供基础数据,对其来源的深入分析将为控制乌鲁木齐大气PAHs、OC、EC提供科学依据。从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乌鲁木齐市新疆科学院和新疆大学内设置采样点,采用NL20型撞击式采样器,采集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PM2.5和PM2.5-10颗粒物样品。参考美国EPA-610方法,利用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美国环保总局推荐的16种优先控多环芳烃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探讨了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和来源。结果表明:PM2.5和PM2.5-10中多环芳烃总浓度(∑PAHs)冬季最高,科学院冬季(1144.55,245.80ng.m-3)、新大冬季(714.38,132.79ng.m-3)其它季节变化范围从大到小依次为秋季(PM2.5:135.04-53.41ng.m-3,PM2.5-10:24.58-15.51ng.m-3)、春季(PM2.5:20.73-19.82ng.m-3,PM2.5-10:21.33-12.92ng.m-3)、夏季(PM2.5:384.65-36.98ng.m-3, PM2.5-10:449.31,89.29ng.m-3);在采集的总颗粒物中约有73~77%的多环芳烃分布在PM2.5中;颗粒物中PAHs主要以4、5、6环存在,其中4环以上占∑PAHs的73.26%—94.52%;源解析表明,乌鲁木齐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的PAHs主要来源于生物质和煤的燃烧和机动车尾气,石油的贡献很小。通过用碳分析仪对新疆科学院采样点采集的样品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含量测定,考察有机碳和元素碳的季节变化特征及粒径分布特征的结果表明:PM2.5中OC和EC浓度的变化范围为3.3~61.8,0.7~4.9μg/m3、PM2.5-10为1.1~7.3,0.1~2.5(μg/m3);冬季PM2.5的质量浓度日均值为299.3μg/m3、OC为29.3μg/m3,PM2.5-10的质量浓度为116.5μg/m3、OC浓度为3.9μg/m3均为四个季节中最高,即PM2.5和PM2.5-10中的OC和PM2.5-10中的EC浓度相同地呈现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季节变化特征,而PM2.5中EC则有冬季>秋季>夏季>春季的季节变化特征。各种气象条件对PM2.5、PM2.5-10、OC、EC和OC/EC比值的变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大雾天气、相对湿度、风速和降雪是影响碳气溶胶浓度变化的重要因素。同一个采样点(科学院)不同粒径颗粒中的∑PAHs、OC和EC等污染物的贡献不同。在四个季节中,可吸入颗粒物的OC浓度所占的比例最大,PM2.5变化范围为78%~86%, PM2.5-10为73%~91%; EC、∑PAHs占的比例分别为(PM2.5:11%~19%、0%~3%);(PM2.5-10:8%~22%、1%~5%)。结果显示,对于科学院采样点全年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有机物污染,OC的贡献由于EC和∑PAHs。针对新疆大学采样点在2008、2010、2011年(9、10、11、12月)采集的PM2.5和PM2.5-10颗粒物质量浓度比较分析表明,就相同月份的数据而言2011年PM2.5和PM2.5-10的质量浓度比2010有所降低,但与2008年相比其浓度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