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荚豌豆雄性不育的遗传研究及生理生化分析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mli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国内首例食荚豌豆雄性不育突变体的不育度、遗传特点、稳定性及雌性育性进行研究,并从植物激素和同工酶的角度对雄性不育机理予以初步分析,结果表明: 该雄性不育突变体的不育性是可以遗传的,属隐性单基因控制的核不育类型,与细胞质遗传物质无关。用I2-KI染色后,镜检花粉的可染性,发现不育株的花药内没有花粉粒,败育彻底,为典型的“无花粉型”雄性不育。在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下,不育性状表现稳定。同可育株相比,不育株的雌性育性正常。 利用该不育突变体选育出了育性稳定的核不育两用系93002AB。该两用系的生育期为92天,株高98.3厘米,12-13节位现蕾,1-3个有效分枝,白花,圆荚,无限生长习性,种子绿色皱粒,百粒重30.49克。 利用间接酶联免疫法(ELISA)对两用系93002AB中不育株与可育株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蕾和叶片进行植物激素的检测,发现不育株花蕾和叶片中IAA、GA3、iPA和ABA含量的变化与可育株有所不同。不育株花蕾的IAA和iPA含量在发育前期低于可育株,GA3和ABA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均高于可育株,叶片中4种植物激素含量的变化与花蕾基本一致。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PAGE)对两用系93002AB中不育株与可育株花蕾的雄蕊、雌蕊、花瓣和花萼以及叶片进行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酯酶(EST)和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工酶分析。4种酶的同工酶谱在不育株与可育株花蕾间有着明显差异,同可育株相比,不育株花蕾CAT同工酶的酶带数多,EST同工酶的酶带数少且活性较低,POD和SOD同工酶的酶带数相同但活性较高,这种差异在雄蕊上尤为明显。4种酶的同工酶谱在叶片间无显著差异。
其他文献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已取得很大进展,但水稻不育分子机理及不育基因克隆研究还没有很大进展,至今为止没有水稻不育基因被克隆。本研究以天津农学院选育的水稻普通核不育系Sh38
教师职前教育实施案例教学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通过反思、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实证研究进行分析,认为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的各项能力,
本文对甘蓝型油菜品种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包括发芽试验、发芽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鲜果壳和种子内的激素测定、角果吸水速率对角果内种子发芽的影响、ABA和GA_3不同浓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对田间和室内角果内种子发芽、种子发芽试验分析。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品种间角果内种子发芽存在差异,果壳是阻碍角果内种子发芽最重要的因素。 2.分析了780、890和11-5角果内种子发芽后
卒试验以烤烟品种K326为供试材利,通过测定烤烟工艺成熟期各个部位的鲜叶α-淀粉酶活性、鲜叶淀粉含量烤后烟叶淀粉含量,研究了烤烟部位间叶片α-淀粉酶活性淀粉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分别喷施GA3和BR120对烟叶α-淀粉酶活性和淀粉含量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1.叶片α-淀粉酶(?)性随部(?)的升高增大,顶叶的α-淀粉酶活性最高;而淀粉含量先随部位的升高而增大,在上二棚达最大值后下降。相关分析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