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机更新理论的佤族农宅设计策略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dy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佤族是中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南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佤族民居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佤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着巨大变化,传统佤族农宅的功能与配套等方面逐渐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佤族村落新建住宅主要有地方统建和居民自建两种方式,在建设过程中暴露出了新建建筑与村落原有自然环境结合不足、建筑使用功能不佳,建筑造型佤族特色不足等问题。如何能让佤族农宅既能传承佤族传统地域特色和文化,又能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有机更新理论,在实地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符合当下时代背景与佤族地域特征的现代农宅更新策略,希望能对佤族村落的有机更新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对佤族民居建设起到一定的技术指引作用。
  论文第一章对佤族现代农宅设计策略研究的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及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论文整体的研究框架。
  论文第二章首先从地理空间、地域文化、民族学等多个角度分析了佤族地域文化成因,分析了佤族传统农宅空间形态背后透射出的社会性、文化性、自然性特征。然后对传统村落形态和单体建筑各表现要素进行研究,归纳总结佤族传统农宅特征要素。
  论文第三章阐述了佤族农宅现状调研概况,对几种不同类型佤族农宅进行了评述,并通过调查问卷和采访的形式听取收集了村民对现状农宅的反馈及当下的农宅需求,总结了佤族农宅现状特征及不足。
  论文第四章分析了佤族农宅更新趋势,研究其背后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农宅更新的关注点。
  论文第五章,为了提出有效的可落地的佤族现代农宅设计策略,结合现代环境与条件,构筑了佤族现代村落的总体布局和空间设计创作原则,并从农宅功能、结构、材料、色彩、装饰、细节等方面提出了具有佤族特色的现代农宅设计策略。
  论文第六章通过对沧源佤族自治县某村落农宅更新实践的阐述,从总体规划、建筑细节、景观设计等方面验证了策略的可行性,进一步完善并改进佤族现代农宅设计策略。
  论文最后对佤族农宅设计策略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更深入的研究进行展望,希望本文的研究工作对佤族农宅的建设与更新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當下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跨国并购已然成为国际资本投资的主导形式,也是现代企业实现国际化战略的重要途径。企业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获取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进军国际市场、提升自身实力,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但是跨国并购的成功率并不高,且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存在诸多潜在的风险因素,以联想集团跨国并购摩托罗拉移动为例,本次并购绩效反映欠佳,另外也存在较多并购交易并未取得理想经济效应的情况。  关键词
期刊
藏彝走廊自古以来便是中国西南、西北众多族群或民族迁徙、相互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国氏羌族群的主要活动区。作为西南古文明发源地和民族聚落-建筑遗存形态最丰富的走廊地带,在长期的族群交融与互动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是中国民族学界十分重视的区域之一。
  纳系族群与槃木族群是这一地带独具特色的两个族群,他们世代居住于此,均为氐羌系族群的分支与繁衍,在历史上一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纳系族群与槃木族群先民均为北部游牧民族,在从古老族群分化发展而来的过程当中,其不断形成的民族性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族群
大医院或是集群式医疗服务建设并不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但在老龄人口不断增加,同时基层家庭医生无法做到欧洲医疗体系的普及程度的当下,医院增量建设以及社会多元化办医至少是解决看病难问题的重要手段,面向高端的社会办专科医院的建设模式探索也是对医疗体系的有效补充。随着国内医疗体系建设的逐步发展,同时基于中国城市开发与人口分布的区域化特征,医疗服务集群在国内的发展极有可能成为类似欧美大国区域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集群式医疗服务在国内建设的兴起一方面试图剥离的是原有公立医院的特需医疗,利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以及中国退休年龄不断延长,老年问题已成为关注的热点。同时,中老年人口中患有听力障碍的比例的不断提高,导致中老年人群在交流方面出现严重问题,不仅影响中老年人群的身体健康,也会对心理方面造成诸多负面影响。而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使用的建筑空间的声环境会对言语交流产生影响。过多的背景噪声和混响会阻碍人们的正常交流。但是,目前的建筑声学设计以及相关的建筑声学标准没有考虑患有听力障碍的中老年人使用的特殊性。因此,营造满足于中老年人的建筑声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研究对象是餐厅、麻将室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取得了显著成绩。作为载体的制度创新一直被认为是特区经济发展的可视动力。立足新时代,研究推动经济特区持续发展的不可视核心动力源应当成为当前经济特区发展动力研究的重点。基于政策制度是推动特区经济持续发展的观点,从哲学角度来探索经济特区发展的动力源问题,从而揭秘经济特区成为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立论的哲学原因。  关键词:经济特区;人本思想;发展动力  中图分类号:
期刊
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教育需求也日趋多样复杂,作为开展教育的主要空间载体,中小学校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创新使命。但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密度逐渐增长,部分城市已经呈现出明显的高密度城市特质并且高密度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建设发展的趋势,处于高密度城市环境下的中小学校形势严峻,同时面临着密集复杂的城市环境和发展中的教育体系及其空间需求,由此衍生出来的问题与矛盾严重阻碍了教育和中小学校的发展。因此,在有限的建设用地及拥挤的城市环境下,如何实现在形式、功能、环境等方面与
现阶段中国正走向老龄社会,人口规模向高龄化发展,由于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会养老的需求大。十二五以来,国家一直致力于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社区养老设施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从现状来看,社区养老设施的建设在数量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空间环境上还存在较多的不足,而其中室内公共空间是社区养老设施重要的空间组成部分,为老年人的日常行为活动提供场所,其设计的好坏对老年人生活的品质影响重大。基于此背景,本文希望能够对社区养老设施的室内公共空间进行更深入的研
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动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和健全的产业体系。公共卫生间规模虽小,却是风景区中必不可少的服务设施,是关系到游客使用便利性和体验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以风景区旅游公共卫生间为研究对象,从风景区旅游公共卫生间面临的现状问题和转变趋势出发,辨析公共卫生间、风景区与游客三者之间的关系、矛盾,逐一探求影响因素,结合案例研究与问卷调查,在地域性理论、环境行为学、人体工程学等理论的指导下,系统地提出公共卫生间在风景区中的设计策略。本文的主体从以下四个部分展
摘 要: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可切实提升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形成以拔尖人才引领、骨干教师支撑、数量相对充足、结构基本合理、职业素养高、实践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双师比例高的教师队伍。同时,全面促进辅导员、思政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建设一支以骨干教师为主、专兼职教师相结合、专业互为补充、结构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工作队伍,造就一支具有敬业、奉献和创业精神,
期刊
当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已经成为应对土地资源紧缺的重要手段,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城市生活空间的地下化,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对于人们日益提高物质与情感需求亟需予以切实有效的回应。但是,现阶段中国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往往以商业利益为主导,地下空间的环境特征如出一辙且环境品质难以保证,这促使或加剧了城市地下空间给人带来的消极印象。针对诸多突出问题,本文汲取台湾在地性设计的理念和成功经验,结合SD法地下公共空间调研,提出地下公共空间在地性设计的构想。具体研究脉络如下:
  第一部分(第1章):阐述研究的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