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毕飞宇小说的成长书写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m8020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像“爱”和“死亡”一样,“成长”也是重要的文学母题,古今中外的许多作家针对有关成长的问题展开了丰富的探讨和思考,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创作成果。他们富有激情和思想内涵的作品,为读者揭开了关于成长的奥秘及其种种艰险。毕飞宇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才华出众的作家,自登上文坛以来创作了近百篇小说,其中有不少作品涉及到成长书写,这类小说作品着力描绘人物的成长轨迹,展示丰富多样的成长景观,述说主人公的成长之痛,并且对“成长”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透彻的思索,显示了作者对生命和世界的体察。本文旨在从成长小说的视阈出发,对毕飞宇小说的成长书写的特征进行考察和分析论述,以从特定的角度揭示毕飞宇小说的艺术特色与价值。在毕飞宇的笔下,人物的成长总是与自身所处的社会时代息息相关,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与文化语境中,主人公有着不一样的成长困境和磨难,其成长景观可谓斑驳陆离。其中有父母干预、限制下的“囚禁”式成长,有在物欲与情欲等多重诱惑中沉浮的成长,也有在特定时代环境和社会文化心理中被异化的成长。成长主人公的生命历程里亦少不了引路人,引路人的言行时常会影响到成长主人公人生道路的选择。相较于成长主人公而言,有关成长引路人的描写在毕飞宇的小说里并不是重心,但仍可窥见他们对成长主人公造成的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他们有的是主人公的人生导师,有的是主人公的伙伴或朋友,他们在成长主人公的生命历程中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成长主人公起到一定的塑形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毕飞宇的笔下,正面引路人极少,反面引路人居多,这使得主人公的成长路途异常坎坷曲折,他们往往容易偏离正常轨道而迈入歧途。毕飞宇小说的成长书写有着丰富的主题内涵,一是借助成长主人公的城乡生活的描述,从侧面反映中国社会由来已久并普遍存在的城乡对立现象,并表达作者对这一现象的反思与忧虑;二是在书写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时,总是将目光投注在人身上,探寻着人性的真谛,既肯定人性温暖光辉的特质,又深入挖掘其幽深黑暗的一面,意在警醒劝导人类应当学会克制恶念,使善意与温情长存于世;三是通过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和磨难,折射出不同时代、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表现出作者的人道主义情怀。毕飞宇的成长书写有着一定的独特性,也存在着局限。一方面毕飞宇善于讲述不同时代青少年的成长故事,也写到不少身心残缺、早年夭折的人物,揭示出社会环境和时代氛围对他们的成长所造成的重大影响。与此同时,作家也注意到家庭伦理关系对成长主人公的制约和束缚,注意到女性的心理性格及其生存困境,这些使得他的成长书写具有了一定的个性特征。另一方面,对恶劣成长环境和主人公的性格心理缺陷的过度渲染,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毕飞宇成长书写的局限性。
其他文献
戏题诗初始于齐梁,于中唐进入繁荣期,至明清及近代都不断有诗人创作,作为一种特殊诗体在诗坛已形成一定的规模。白居易作为唐代重要诗人有戏题诗82首,是唐代戏题诗数量最多的诗人。其戏题诗在承袭前人戏题创作模式的同时,还呈现出许多创变之处,具有不同于前人的文学特性,因而可以作为戏题诗研究的例证。本文采用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围绕白居易戏题诗进行研究:绪论部分涉及三方面:首先对戏题诗的概念进行界定,明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山海经》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影视、小说,甚至是游戏中。不同领域各取所需,从《山海经》这堆神话富矿中挖掘出能为己所用的元素。作为中国古代神话的集大成者,中国神话的“渊薮”,《山海经》也是网络小说作者进行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和取法对象。网络小说作者们既是神话的“说书人”,也是古老神话在当代的传播者。研究中国网络小说与《山海经》的关系,一方面能了解《山海经》等神话在网络小说中的
在特定的法律语域,《民法典》语篇中的指称衔接、结构衔接、逻辑衔接和词汇衔接等四种显性衔接方式有着各自的应用特点及动因,并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民法典》语篇用词准确、简洁经济、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语义连贯等语言特点和客观平实、庄严肃穆等言语风格特点。在指称衔接方面,指示指称、人称指称和比较指称的使用频率都相对较高。在指示指称中,近指远多于远指,这能在更大程度上避免指称意义的含糊不清,从而保证《民法典》
杜甫及其诗歌创作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人其诗在后世有着经久不衰的影响力,学杜、注杜、论杜等多方面的杜诗接受与研究,使得杜诗不断被赋予新的文学意义和价值。追和杜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诗歌创作现象,实质上仍是一个学杜、释杜的过程,其创作的特色和数量,与不同时代的文学思潮及杜诗接受趋向有着密切的关联。据现存文本资料显示,明以前的追和杜诗大都以和韵为主,或与杜诗的主题情感有所契合,已经出现了
学位
韦应物是大历文学的重镇之一,诗歌是他记录生活、书写情志与自我呈现的主要方式。一般说来,诗歌写作可贯穿一生,个体对自我的呈现与建构也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在时代盛衰、人生际遇的转变之间,韦应物在诗歌中表达了多个时空、多个面向上的丰富自我形象。而在后世的接受之中,主流文学史倾向于接受其高洁清净、超然尘俗的高士形象,部分官员文士则倾向于接受其为官自愧的循吏形象。由此,韦应物诗歌中自身形象的丰富多样性与后世
信陵君,即魏无忌,战国末期魏国人,是魏昭王少子与魏安釐王的异母弟,与平原君赵胜、孟尝君田文、春申君黄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后世视其为四公子之首。信陵君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其身份尊贵、地位显赫且能礼贤下士、急危救难而致天下食客争往归附,自成一股势力,名冠诸侯。信陵君礼贤下士的品质与窃符救赵的功绩为后人评论、吟咏不休,其形象在不同时期、不同作品中不断地被传播、接受、阐释,具有独特的文化
上海是中国现代公园的发源地,是西方文明输入的窗口,公园数量居全国之首。现代公园是由西方殖民者引入中国的,携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尤其是租界内的公园,是殖民主义的重要空间。同时,上海公园作为公共娱乐空间,是西方现代性的象征,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公共娱乐意识,为人们的交往活动提供了合理的场所,它是中国社会生活重要的公共空间。在近代上海,公园与人形成了双向互动,公园带给了人们不同的体验。身份、思想不同的人们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来改变外部世界,像这种通过自主动作,对外部世界施加改变的主观体验被称之为施动感(sense of agency,So A);而拥有感(sense of ownership,So A)是指个体是某一经验的体验者的感觉,比如是“我”的身体而非他人的身体正在移动的感觉。施动感与拥有感被认为是自我意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区分个体与外部世界的关键。对拥有感的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是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主要源于夜晚睡眠过程中人体上呼吸道肌肉塌陷导致出现低通气等现象所致。目前全球约有近10亿成年人可能患有OSA,而中国的潜在患者人数可能是最多的。认知功能是人得以实现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能力,在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生存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功能损伤会直接影响人的生产生活甚至是生存。而工作记忆是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