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单纯,以及“大美”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fddsff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首十九世纪末,高更(Paul.Gauguin,1848-1903)在其艺术的颠峰时期创作的作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哪里去?(From?Who?To?)》中,反映了每一名实践中的画家终将面临的“画什么”和“怎样画”这两个难以回避的问题。相对于当代的艺术家,高更还算是幸运的:面对着如此纷繁凌乱的自由化艺术思潮和各种模式的“艺术行为”,面对社会文艺价值观日益的多元化以及所造成的意识形态上的模糊现象,不少艺术家对绘画创作的未来忧心忡忡,他们当今所面对的已经远不是“画什么”和“怎样画”了,他们必须好好的来探讨绘画作品真正的存在价值和生命力问题。 本文自当今艺术界的各种观念思潮的背景以及担忧谈起,从对比法国画家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及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的作品以及他们各自艺术表现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古代哲人庄周(字子休,约公元前369-前286年,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所提出的“大美”标准和理论,来探讨架上绘画所应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并竭力阐明自己的观点:保持单纯,以及“大美”。
其他文献
期刊
本文所研究项目是“863”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数控关键技术与装备产业化支撑技术及应用”的一部分,通过基于用户需求的分析手段和研究方法探索了一种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系统的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的新纪录运动”首先把视野投向了处于意识形态边缘的亚文化群落,使得历史得以“敞开”和“豁亮”,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补充和校正,也是在创造历
德勒兹乃第一个真正发现并明确提出下述原理的哲学家:电影和哲学问的联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为本质。他在《电影2:时间一影像》的结尾部分告诫我们:不应再去问什么是电影,而应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