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在能源开发利用方面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随着“西电东送”的实施,我国电网建设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为了满足社会各界对电能的不断需求,传统火电厂的建设正在逐步朝着超大型火电厂的方向发展。由于近些年超大型火电厂的建设大多为综合利用项目,从而导致其占地需求面积在成倍增加,另外,我国一直在强调低碳环保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因此,超大型火电厂多在山区进行布置建设。山区不同于其他地区,其地形地貌、地层结构、区域地质稳定性、断裂构造差异性、气象水文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性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强弱等一系列因素给我国火电厂的施工建设以及后期运行管理等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和损失。因此,为了能够使火电厂顺利建设且安全运行、使厂区影响范围内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等不受到影响,现阶段针对超大型火电厂区域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风险性评价是由基础地质环境条件数据和诱发条件数据综合分析提取的信息。不同区域的基础数据资料及灾害诱发条件不同、信息获取的方法和过程不同,因此,区域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的指标及描述难以达到标准化。为了对火电厂区域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进行分析研究,本文以“大唐陕西西王寨煤电一体化项目电厂2×1000MW新建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根据现有基础数据资料对研究区域内的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规律和形成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运用GIS软件结合确定性系数法建立了研究区地质灾害风险性预测模型,最终得到研究区风险性区划结果并取得以下结论:(1)论文强调了现阶段对超大型火电厂区域进行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的必要性;根据区域风险性评价的理念与原则,分析了GIS技术与确定性系数法相结合的技术方法应用于区域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中所具有的优势与原理;阐述了地质灾害基础数据资料的获取过程以及风险性评价指标的选取和建立原则。(2)以“大唐陕西西王寨煤电一体化项目电厂2×1000MW新建工程”项目为例,对研究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和灾害分布规律、发育特征、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进行了描述与分析;选取了指标因子高程、坡度、坡向、斜坡结构、地层岩性、植被覆盖类型和水系距离作为基础因素,人类工程活动和大气降雨作为诱发因素;基于GIS技术和确定性系数法计算原则对各个指标因子的Z值进行了计算,并按照Z值大小筛选出影响研究区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子为:高程、坡度、人类工程活动、地层岩性、坡向、斜坡结构和水系距离。(3)采用枚举法对筛选出的重要指标因子按照Z值大小进行了多种组合划分;基于GIS技术,利用AUC曲线检验的方法分别对这多种因子组合的叠加分析结果进行了检验,并最终评选出了最佳因子组合为:高程、坡度、地层岩性、人类工程活动、斜坡结构类型和水系距离。(4)确定将高程、坡度、地层岩性、人类工程活动、斜坡结构类型和水系距离因子组合的叠加分析结果作为研究区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最终结果,并把评价结果共分为高、中、低危险区等级。通过对陕西西王寨超大型火电厂区域进行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研究,其分区结果对于附近地质环境条件及诱发条件类似区域进行超大型火电厂的建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附近超大型火电厂区域建设的地质灾害风险性划分依据可以参照此次划分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