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昆虫病原线虫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防治因子,其能否人工大量培养在线虫生物防治应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利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昆虫病原线虫液体培养基组分及其配比和培养参数的选择和确定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根据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选用六种培养基组分以不同的组合培养,对Steinernemafeltiae(Otio)进行产量分析并寻找出六种培养基组分的最佳编码值。根据培养参数的测定来发挥线虫液体培养的最大潜能。试验结果表明,六种培养基组分的最佳水平编码值分别为1,1,1,0,0,2;接菌量、接线虫量和培养时间三个培养参数的水平编码值分别为0,1,0时,线虫产量达到最高值。
经过对两种方式培养出的线虫的比较,活体培养和液体培养线虫对大蜡螟的致死中浓度分别为23.4IJs/mL和25.3IJs/mL,线虫的酯酶同功酶电泳酶带的迁移率分别为0.435、0.153和0.424、0.141,说明昆虫病原线虫的生物活性在经过人工液体培养后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
为了筛选出更多的昆虫病原线虫种质资源来进行人工大量培养,本文选用五种线虫品系测定对大蜡螟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同时观察线虫及其共生菌对东北大黑鳃金龟3龄幼虫的毒杀作用。结果发现,在Otio,A24,15-2,NC34和HZ五个线虫品系中,经NC34和Otio品系线虫处理的大蜡螟α-NA羧酸酯酶的活性最高,分别是CK的2.047倍和1.965倍;而经Otio品系线虫处理的大蜡螟β-NA羧酸酯酶活性最高为CK的1.149倍。在对蛴螬生物测定的试验中,线虫的毒杀作用明显高于共生菌单独作用的效果,NC34品系线虫在浓度为5000IJs/mL的接虫量时的校正死亡率高达7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