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舊題三國吳支謙所譯的《撰集百緣經》是一部較早的以广大普通民眾爲傳教對象的故事類佛經,語言較爲貼近當時口語。作爲一部有梵文原本且口語性較強的早期譯經,《撰集百緣經》對漢語史研究具有重要的資料價值。然而,在現存最早的佛家經錄、南朝梁僧祐《出三藏記集》中,署名支謙譯著的三十六部經典裏却並無《撰集百緣經》。除了經錄記載存疑之外,現有的研究也還未達成一致的意見。本文以《撰集百緣經》爲研究對象,以支謙可靠譯經爲主要比較對象,運用比較的方法和提取語言標準的方法,分析《撰集百緣經》和支謙可靠譯經在同一個概念上用詞習慣和表達方式的異同,旨在爲《撰集百緣經》是否支謙所譯提供綫索。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緒論",交代了選題緣起、研究現狀與研究方法,簡述支謙的生平與譯經風格,並參考佛典經錄和前修時賢的考辨列出本文用以比較的支謙最可靠譯經經目,簡要介紹《撰集百緣經》的内容、版本、在經錄和佛學類書中的收錄情況,闡明該經的地位和研究價值;第二章着重考察佛教譯名詞語,首先對譯名詞語的概念和範围進行界定,其次將譯名詞語分成人名、地名、專有名詞與特殊稱謂四類,考察它們在《撰集百緣經》和支謙可靠譯經中的譯法及在其他譯經中的始見時期;第三章考察一般詞語,在界定了一般詞語的範围後大致把它們分成行爲、性狀、名物三種類型,置於各個詞語在譯經中始見的時間段,分析在表達同一個概念上《撰集百緣經》與支謙可靠譯經、東漢和三國譯經使用詞語的差異;第四章以概念域爲背景,從常用詞的演變和詞彙系統成員的使用情況兩個方面,對《撰集百緣經》和支謙可靠譯經的幾個概念域的詞彙系統進行了考察;最後的"結語"部分,總結本文的考辨結果,認爲《撰集百緣經》並非支謙的譯作,其譯出年代也應該晚於三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