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大明宫遗址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中古时期重要的皇宫遗址。唐大明宫(东内)位于今西安城北1公里的龙首原上,和太极宫(西内)、兴庆宫(南内)并称为“三大内”。大明宫建于663年毁于904年,历经二百余年,是唐王朝的政令中枢所在。唐大明宫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人文象征,它既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划最具特色的宫殿群,同时也是唐代政治、军事和文化集中体现的一个缩影。1957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大明宫地下遗存的探测发掘取得的丰富研究成果,各界的专家学者以此为基础对大明宫诸多方面做了探索。来自不同领域的学界前辈对唐大明宫做了大量卓越的基础性工作,成果斐然。然而,由于大明宫研究内容的复杂性和时间过于悠久,使得学术界对大明宫的研究仍旧存在空白。关于大明宫的研究集中于对宫内的格局与建筑,对于大明宫与大明宫周围空间布局的关系尚未引起学界的关注。而大明宫与宫外空间的联系便是大明宫的宫城城门,所以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城门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大明宫宫墙内外的空间布局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关于大明宫宫城的城门,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大多失于简略,专门性研究成果又散见于各种不同的书籍、论文,学界对大明宫宫城城门的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对城门复原研究的探讨上,对于城门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政治制度尚无全面的研究。因此,目前需要一个有关大明宫城门制度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研究来拓宽学界关于大明宫的研究思路,同时也是对大明宫研究的一个补充。笔者想尽微薄之力,对前人研究加以总结、完善,在此基础上,阐述自己的一些见解。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唐大明宫宫城的城门,包括南宫墙的丹凤门、建福门与望仙门,虽然大明宫南侧的兴安门与延政门不是开在宫墙上,但此二门在大明宫南侧城门内外空间布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故将此二门也列入研究对象当中。西宫墙上的右银台门,“翰林门”以及九仙门。东宫墙上的左银台门。北宫墙上的玄武门及其北侧的重玄门、银汉门和凌霄门。本文的主要研究的是大明宫宫城城门制度层次的内容,对于城门建筑的建筑做法不作深入讨论。所以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大明宫宫城门的名称、宫城城门的功能、宫城城门的布置、宫城城门与大明宫宫内部格局的关系、以及宫城城门与禁苑、西内苑和长安城的关系,探究城门背后的布局制度、政治制度及城门的管理制度。本文在文献研究和考古资料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大明宫宫城城门制度进行探究,从而进一步揭示唐代宫城城门的城门制度。同时本文的探讨也对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与发展起着理论参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