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基于自身的价值体系,依据主观的判断标准,对其生活环境、生活质量作出的整体性评估。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教师主观幸福感逐渐得到广大研究者的关注。关注教师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不仅有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素质的提升,还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改善,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本研究随机抽取江苏省常州地区276名城市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利用职业倦怠量表(MBI)、心理弹性量表(CD-RISC)、主观幸福感量表(GWB)对被试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并运用SPSS 21.0软件研究了城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同时运用AMOS 19.0对三者关系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作用路径。分析结果如下:(1)城市中小学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且主要表现在工作压力引起的情绪情感反应。其中,男性教师职业倦怠水平高于女性,已婚教师高于未婚,年龄在30-39岁的教师高于20-29岁与40-49岁的教师,教龄在6-10年的教师显著高于教龄在11-15年与16-20年的教师。(2)城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弹性水平处于偏高水平,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其中,担任班主任的城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弹性水平高于非班主任教师,教授政治、历史、地理的中小学教师高于其他各个学科的任课教师。(3)城市中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处于偏高水平,且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其中,男性教师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女性教师,年龄在40-49岁的教师主观幸福感高于30-39岁的教师,教龄在16-20年的教师得分高于其他教龄组。(4)城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中,职业倦怠与心理弹性呈负相关,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职业倦怠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5)城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对主观幸福感有直接的负向的预测作用,心理弹性对主观幸福感有直接的正向的预测作用。(6)城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通过心理弹性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间接影响,心理弹性在三者关系中起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