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农田土壤中微塑料分布及对重金属吸附特征研究

来源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on_____l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塑料(<5 mm)是一种目前在各个环境中被广泛检测到的新型污染物,近些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由于微塑料粒径小、数量多,进入环境后表面积逐渐增大,疏水性增强,使多种污染物、微生物及重金属固定在土壤环境中,同时微塑料易被生物摄食,在生物链中积累,对各级营养级土壤生物产生负面作用。现在国内外对微塑料的关注重点在于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而土壤环境如农田土壤中微塑料的相关研究很缺乏。而土壤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田土壤所种植的农作物更是直接与人类的饮食和健康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土壤中存在的微塑料数量大概是海洋环境中的数十倍,并且农地土壤中微塑料的数量占陆地上微塑料总量的六成以上。因此研究农田土壤中微塑料赋存状态分布特征及对污染物的吸附特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上海市浦东新区某些农田土壤为研究区域,重点研究这一区域的微塑料赋存状态,对采集的农田土壤样品进行分离、鉴定和分析,从微塑料丰度、大小、颜色、类型等表观进行分析,研究了该研究区域中微塑料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水溶液与土壤中微塑料对铅(Pb),铬(Cr)和镉(Cd)三种离子的吸附特性,揭示了微塑料对环境中典型污染物的吸附特征;与此同时利用两种风险评价方法结合,研究了研究区域各重金属污染情况和生态风险性。最后对环境中的微塑料和重金属元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尝试性的探究。主要结论如下:(1)上海浦东新区选取的农田土壤采样点中微塑料的检出率为100%,全部站位的微塑料范围为(65~85)n·kg-1,平均丰度为(79.2±12.3)n·kg-1,经研究微塑料丰度与采样农田种植栽培年限与农用地膜年使用次数和所用地膜类型有相应关系。以湿地土壤微塑料丰度作为背景,无地膜农用土壤中微塑料丰度普遍低于使用农用地膜的土壤,同时发现研究区域浅层土壤(0-5 cm)中微塑料丰度比深层土壤(5-10 cm)高;采样土壤中检出的微塑料类型有纤维状、发泡状、薄膜状和碎片状四类,在土壤中积累量大小顺序表现为:纤维类(44%)>薄膜类(28%)>碎片类(23%)>发泡类(5%);土壤中检出的微塑料的尺寸范围在(0.5-5)mm,尺寸在(0-0.5)mm范围内的微塑料占比最高(64%)。(2)基于室内模拟吸附实验研究了微塑料对铅(Pb)、铬(Cr)和镉(Cd)三种土壤中常见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情况。微塑料吸附水溶液中重金属的模拟实验结果发现:PE、PP、PVC三种材质的塑料薄膜对水溶液中不同种类的重金属均拥有吸附能力,并且PE微塑料对重金属的吸附与时间、微塑料粒径有关。微塑料对农田土壤中重金属吸附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农田土壤中PE微塑料对重金属的吸附与吸附时间、土壤p H、微塑料添加量及微塑料的粒径有关;两个模拟实验中PE微塑料对Pb、Cr和Cd三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3)通过SEM-EDS分析从土壤中的微塑料发现,样品表面粗糙、不规则是其主要形貌特征,而微塑料在土壤环境中越久,风化破碎程度越高,越可能提高微塑料吸附污染物的水平。通过EDS检测发现微塑料表面附着Cr、Zn、Pb、Cd、Pb等多种重金属离子,不同类型微塑料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也有一些差异。(4)多种重金属在研究区域农田土壤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积累,采用单因子指数法与地质积累指数法分析发现,重金属污染水平大多为轻度或无污染;研究区域土壤中的重金属与微塑料吸附的重金属相关性均较弱,微塑料吸附的重金属中仅有Pb离子与土壤Pb浓度存在显著性相关的关系(p<0.05),微塑料累积的重金属浓度远低于土壤环境实测值,表明微塑料不会对土壤环境中的重金属含量产生显著性的影响。对环境中的微塑料丰度和实测重金属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纤维类、透明、粒径≤0.5 mm、聚乙烯微塑料与重金属含量间具有一定正相关显著效应。
其他文献
当下时代已呈现出泛图像的特征--生活中处处被图像所充斥。在这样的环境中,学龄儿童的成长必然受到来自图像的影响。学龄阶段的儿童是成长发育的关键期,他们刚刚步入学校需要进行全方面的教育,而图像对于此时文字读写能力暂不成熟的学龄儿童来说是非常友好的。摄影作为生产图像的主要媒介,对学龄儿童进行图像素质方面的教学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基于此现状,本文将通过摄影教学来对国内学龄儿童启蒙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与意义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编写方式灵活。“助读系统”由多个要素组成,每个要素都有自身特点;作为教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方面为教师有序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方法革新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为学生自学提供有针对性的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进行研究,旨在引起师生对助读系统的重视,从而使助读系统更好的发挥其引导作用。本文利用文献分析
细胞治疗作为一类极具潜力的新型疗法,被认为是未来医学的“第三大支柱”。其中,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因其获取来源广泛、多分化效应、低免疫原性、免疫调节等优点受到了特别关注[1,2]。然而,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MSC治疗中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和无响应的问题[3]。以研究药物的体内动态处置过程为主的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能
目前,多粘菌素是治疗多药耐药革兰阴性菌的“最后一道抗菌防线”。然而,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对多粘菌素产生耐药的革兰阴性菌日益增多。因此,我们亟需深入了解多粘菌素耐药性的形成机制,以期为抗细菌感染新药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药物。目前研究表明,多粘菌素的主要作用靶点为革兰阴性菌外膜上的脂多糖。与脂多糖中脂质A的磷酸基团结合后,多粘菌素进入细胞周质,进而发挥抗菌机制。多粘菌素的抗菌机制主要有以下三种假说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为乡村发展而兴起的乡村旅游实践与研究日益成为关注热点。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民族乡村地区具有旅游开发潜力,但是基础设施、资金与人才不足和规划指导缺乏使其难以充分发挥其潜力,也令民族文化和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到威胁。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地域性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在不同的地方需要考虑可行性与适宜的实操路径。不当的开发方式追逐一时的回报与效益会造成乡村长期的影响。本文以松赞旅行为例,通
蛋白酪氨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PTK)是参与调节细胞增殖和死亡相关信号转导的关键激酶。根据其结构,可以分为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PTK,RTK)和非受体酪氨酸激酶(non-receptor PTK,NRTK)两类。RTK主要包括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PDGFR)、表皮生长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一个崭新命题。深化对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学习和理解,需要从其生成逻辑、理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下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当今国内建筑实践在面对愈加复杂的城市和社会问题时,在实现设计自洽的基础上往往容易忽略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实际需求,导致建筑与城市缺乏有机的整体性联系。研究国外对城市问题有积极思考与解决对策的建筑团体,为国内城市建设实现多维度的共赢局面提供了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比亚克·英格尔斯(Bjarke·Ingels)及其创立的BIG建
乳腺癌是位居女性癌症发病率首位的重大疾病。对于缺乏雌激素、孕激素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表达的三阴性乳腺癌,无法采用激素治疗和HER2靶向药物治疗,紫杉烷类化疗药物仍是其临床首选之一。然而传统剂型的细胞毒性化疗药物对所有快速分裂的细胞均具有非选择性的毒性,导致全身用药治疗效率低并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极大地
免疫治疗为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有效策略,但其临床疗效与肿瘤组织的微环境密切相关。肿瘤组织呈广泛的乏氧状态,能够通过多种机制引起免疫抑制,诱导肿瘤细胞引发免疫耐受,影响抗肿瘤免疫应答。临床上,光动力疗法和放射动力治疗手段能够将肿瘤部位的氧气转变为活性氧,诱发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ICD),从而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但是肿瘤组织的乏氧微环境严重制约其产生活性氧的能力,肿瘤组织错综复杂的基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