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合成并表征了具有不同配体结构的后过渡金属催化剂(C1-C11),选用B(C6F5)3或甲基铝氧烷(Methylaluminoxane, MAO)为助催化剂活化金属催化剂,催化降冰片烯(NB)均聚,降冰片烯(NB)与功能降冰片烯如5-降冰片烯-2-甲酸甲酯(NBCOOCH3)、5-降冰片烯-2-亚甲基庚醚(HN)、5-降冰片烯-2-亚甲基正丁醚(BN)及乙烯基四苯乙烯(TPE-CH=CH2)共聚。通过FT-IR、1HNMR、13CNMR、 WAMD、TGA、GPC等技术手段对聚合反应的规律、产物的微观结构与性能进行了研究。基于β-三氟乙酰丙酮萘亚胺配体,合成了不同电子效应的钯催化剂,双配体配位的双-(β-三氟乙酰丙酮萘亚胺)钯(Ⅱ)催化剂{CF3C(O)CHC[N(naphthyl)]-CH3}2Pd(C1),单配体配位的(β-三氟乙酰丙酮萘亚胺)-三苯基磷-甲基-钯中性催化剂{CF3C(O)CHC[N(naphthyl)]CH3} Pd(CH3)(PPh3) (C2), B(C6F5)为助催化剂,在甲苯溶剂中C1和C2催化降冰片烯均聚,详细研究了反应温度、B/Pd的摩尔比、单体浓度等参数对NB催化聚合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C1,C2催化体系对降冰片烯聚合反应均显示出较高的活性,C2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运用(β-三氟乙酰丙酮萘亚胺)钯(C1, C2)/B(C6F5)催化体系催化降冰片烯与5-降冰片烯-2-甲酸甲酯共聚合的结果表明,催化剂活性和共聚物分子量均随着单体5-降冰片烯-2-甲酸甲酯投料摩尔比的增加而降低。所获得的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在3.6-7.5×104g/mol之间,分子量分布较窄(1.49~2.15),当单体进料摩尔比NBCOOCH3/NB为10-50 mo1%,共聚物中NBCOOCH3的插入率在2.8-21.0 mmo1%。通过Kelen-TUdOs法测得的共聚单体竞聚率分别为,C1/B(C6F5)3体系:rNB-coocH3=0.18,rNB=1.28。C2/B(C6F5)3体系:rNB-COOCH3= 0.19,rNB=3.57,在共聚反应中,均为无规共聚。基于含有双活泼质子氢的β-酮亚胺配体,通过原位碳-碳偶联反应“一步法”合成并表征了结构新颖具有限制几何结构的碳-碳桥联双-(β-酮亚胺)镍(Ⅱ)催化剂(C3-C7)。以C3的合成为例,通过1H NMR跟踪反应技术、密度泛函理论(DFT)确认了碳-碳桥联双-(β-酮亚胺)镍(Ⅱ)单活性中心催化剂合成的自由基偶联反应机理。这种首次报道的结构明确具有限制几何结构的碳-碳桥联双-(β-酮亚胺)镍配合物合成方法,除了应用于烯烃的配位催化聚合,对其它类似后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合成及有机合成碳-氢键活化、碳-碳键构建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碳-碳桥联双-(β-酮亚胺)镍催化剂,在较低的B/Ni摩尔比的条件下,实现了降冰片烯的加成聚合,活性可达106 gpolymer/molNi·h。(C3-C4)的稳定性优于一般的双-(β-酮亚胺)镍(Ⅱ)配合物,选用C3,C4催化降冰片烯与5-降冰片烯-2-亚甲基庚基醚加成共聚合,聚合活性在104gpolymer/molNi·h以上。以碳-碳桥联双-(β-三氟乙酰丙酮芴亚胺)镍(Ⅱ)(C4)/B(C6F5)3组成的催化体系,甲苯为溶剂,实现了降冰片烯与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性能的乙烯基四苯乙烯单体共聚,构建出具有AIE性能的加成型聚合物。碳-碳桥联双-(β-三氟乙酰丙酮芴亚胺)镍(Ⅱ)(C4)催化剂对降冰片烯与乙烯基四苯乙烯共聚,表现了较高的催化活性,可达1.07×105 gpolymer/molNi·h。对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并研究了它们的荧光光谱性质。所得的聚合物不但保留了加成型降冰片烯的优良性能,同时引入了AIE性质。基于具有三维立体结构的α-二酮(9,10-二氢-9,10-乙醇蒽-11,12-二酮),合成并表征了α-二亚胺钯(Ⅱ)、铜(Ⅱ)配合物(C8-C11)。所获得的配合物在MAO助催化作用下,实现了降冰片烯的加成聚合,活性可达105 gpolymet/molMt·h。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α-二亚胺钯/MAO催化体系的活性高于α-二亚胺铜(Ⅱ)/MAO体系,同时空间位阻效应对催化剂的活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在这四种催化剂中,其中C9的活性最高。C9/MAO体系较好的实现了降冰片烯与5-降冰片烯-2-亚甲基正丁醚的共聚,活性可达1.07×105gpolymer/molPd·h。当单体进料摩尔比BN/NB为10-80 mo1%,共聚物中BN插入率在9.8-62.1 mol%。通过对所获得的共聚物poly(NB-co-BN)结构和性能测定表明:NB与BN共聚合是按加成聚合方式进行的,得到的共聚物poly(NB-co-BN)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三氯甲烷、四氢呋喃中有较好的溶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