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对疾病相关概念认知的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rtualboxscd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通过下定义、原因解释这两个途径考察了300名45~80个月的幼儿①对疾病相关概念(生病、感冒、发烧、腹泻、龋齿、污染、传染、细菌、注射和药)的认知。 通过对访谈结果的整理归纳和编码,研究者得出幼儿对疾病相关概念定义的十一种形式,即:不知道、认知不准确、原词造句、具体举例、原因描述、后果描述、措施描述、直观特征、重要属性、实际功用和种属关系。幼儿主要用直观特征、具体举例和重要属性三种形式定义概念,人数比例依次为23.97%、15.10%和14.23%。 将上述定义形式划分为三种水平:18.90%的幼儿处于水平一,对概念缺乏理解;55.73%的幼儿处于水平二,幼儿从具体客体或可直接感知的外部特征对概念下定义;25.37%的幼儿处于水平三,幼儿从客体非直觉的内在属性以及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对概念下定义。量化统计分析显示:幼儿对除“药”外的其余九个概念的定义水平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年龄差异,但具体到各年龄组幼儿之间对不同概念的认知差异性程度有所不同;幼儿对龋齿、污染、传染这三个概念的定义水平存在显著的园所差异,表现为园A幼儿的定义水平高于园B幼儿;幼儿对“药”的定义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表现为男幼儿的定义水平高于女幼儿。 幼儿对疾病相关概念原因解释有七种形式,分别为没有解释、不准确解释、依据现象解释、依据后果解释、依据措施解释、外部原因解释和内部原因解释。48.43%的幼儿主要采取外部原因形式进行解释。 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讨论了幼儿对疾病相关概念认知的特点,并尝试对幼儿是否具有朴素的生物学理论作了探讨,同时对幼儿健康教育提出一些建议。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识者周知,家庭是孩子的主要生活空间,学校是孩子的主要学习场所。家庭和学校,这看似分离的两个空间,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当下,却因为我们的孩子——“祖国的花朵”有着天然的联系。因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教育领域就开始倡导自主性学习,在这一大环境的影响下,21世纪的体育和体育课程也势必以追求自主性为价值导向,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教与学的方式与新的教学环境的适应性成为教育研究者所关注的热点。研究经典的讲
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人才,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人才的合理配置更是关系到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突显出来,成为社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