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岸带作为水陆过渡的重要地带,其相关评价恢复一直是研究重点。河岸带生态系统的自然性评价,是对其受人为干扰而产生的结构变化和功能退化机理的深入认识过程,并对其退化程度进行判断,发出预警,为决策管理者提供目标依据,更好地利用、保护和管理河岸带。本文借鉴国内外在河岸带生态评价和恢复方面研究成果,以大连市6条河流的162段河岸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广泛的野外调查和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的分析,对大连市河岸带现状自然性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初步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河岸带自然性的影响,为河岸带的近自然恢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得出的结论如下:(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选取河岸带结构、植被群落、景观3个方面的13个指标构建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与赋值打分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法进行河岸带自然度评价,将河岸带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分为四个等级:Ⅰ自然型;Ⅱ较自然型;Ⅲ半自然型;Ⅳ人工型。(2)大连市河岸带自然性评价。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大连市6条河流河岸带进行自然度评价,结果表明:参与评价的162段河岸带中,自然型、较自然型、半自然型、人工型所占比例分别是0%,12.35%,84.57%,3.09%,大连市河岸带自然性程度普遍不高。(3)土地利用方式与河岸带自然度分析。分析发现,大连市河岸带8种土地利用方式中,水源涵养林与养殖鱼塘利用方式对自然度的影响显著。河岸带自然度均值最高的是水源涵养林地类型,达到3.43,最低的是养殖鱼塘类型,均值为2.26。(4)大连市河岸带近自然恢复模式提出。根据评价分析结果,针对河岸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河岸林配置模式的近自然设计,提出了生态保育型、生态防护型、生态经济型、生态游憩型和生态文化型5种当地适用的河岸林配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