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俗融合是古今民俗生活中常见且十分重要的现象。在民俗学研究领域中,现有的研究成果普遍关注单一民族的民俗生活,把民俗现象和民俗主体作为一个封闭系统进行静态的研究,较少开展对民族与民族之间民俗的横向联系的研究。因此,本文另辟蹊径,以蒙汉杂居村落内蒙赤峰市翁牛特旗阿什罕苏木召哈图嘎查作为研究个案,运用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理论解读蒙、汉民族之间的民俗融合事象、原因及其特点,以便客观、科学、宏观的展现当今语境下的蒙古族民俗生活。本文包括四个章节,第一章透过历史分析了蒙、汉民族之间民俗融合形成的社会背景。笔者认为清代大量移民源源不断的北上最终促使内蒙古某些地区形成蒙汉杂居格局,造成移民出塞的原因有政治、经济、战乱与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从某种角度可以说移民史也是民俗融合的历史。第二章写作主要对调查点的自然环境进行了详细介绍,并且依靠田野调查中所获得的材料,从生产民俗、饮食民俗、蒙汉通婚等方面论证了召哈图嘎查在当前语境下的民俗融合事象,力争全面、科学、客观的展现蒙汉杂居村落中蒙古族的民俗生活。第三章是关于召哈图嘎查敖包祭祀的探析。祭祀敖包是蒙古族传统民间信仰活动,它属于精神民俗的范畴,精神民俗的传播是民俗传播各构成要素中较为稳定、不易变动的部分,召哈图嘎查的蒙古族至今仍保留着其民俗文化特质,同时就汉族同胞参加敖包祭祀活动的深层原因进行了探讨。基于前三章对召哈图嘎查民俗融合产生背景、原因以及民俗融合事象的分析研究,第四章的写作则从宏观的角度,力图概括当前语境下蒙汉杂居村落的民俗融合的特点;余论部分是笔者对蒙汉杂居村落的民俗融合过程和趋势的简单思考,笔者认为民族与民族之间长期杂居通过不断地接触和交往,必然引起民俗文化的传播、交流与碰撞,并且民俗主体根据自己的民俗生活的需要吸纳对方的民俗文化特质,逐渐走向认同与融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