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蒙汉杂居村落的民俗融合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wang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俗融合是古今民俗生活中常见且十分重要的现象。在民俗学研究领域中,现有的研究成果普遍关注单一民族的民俗生活,把民俗现象和民俗主体作为一个封闭系统进行静态的研究,较少开展对民族与民族之间民俗的横向联系的研究。因此,本文另辟蹊径,以蒙汉杂居村落内蒙赤峰市翁牛特旗阿什罕苏木召哈图嘎查作为研究个案,运用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理论解读蒙、汉民族之间的民俗融合事象、原因及其特点,以便客观、科学、宏观的展现当今语境下的蒙古族民俗生活。本文包括四个章节,第一章透过历史分析了蒙、汉民族之间民俗融合形成的社会背景。笔者认为清代大量移民源源不断的北上最终促使内蒙古某些地区形成蒙汉杂居格局,造成移民出塞的原因有政治、经济、战乱与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从某种角度可以说移民史也是民俗融合的历史。第二章写作主要对调查点的自然环境进行了详细介绍,并且依靠田野调查中所获得的材料,从生产民俗、饮食民俗、蒙汉通婚等方面论证了召哈图嘎查在当前语境下的民俗融合事象,力争全面、科学、客观的展现蒙汉杂居村落中蒙古族的民俗生活。第三章是关于召哈图嘎查敖包祭祀的探析。祭祀敖包是蒙古族传统民间信仰活动,它属于精神民俗的范畴,精神民俗的传播是民俗传播各构成要素中较为稳定、不易变动的部分,召哈图嘎查的蒙古族至今仍保留着其民俗文化特质,同时就汉族同胞参加敖包祭祀活动的深层原因进行了探讨。基于前三章对召哈图嘎查民俗融合产生背景、原因以及民俗融合事象的分析研究,第四章的写作则从宏观的角度,力图概括当前语境下蒙汉杂居村落的民俗融合的特点;余论部分是笔者对蒙汉杂居村落的民俗融合过程和趋势的简单思考,笔者认为民族与民族之间长期杂居通过不断地接触和交往,必然引起民俗文化的传播、交流与碰撞,并且民俗主体根据自己的民俗生活的需要吸纳对方的民俗文化特质,逐渐走向认同与融合之道。
其他文献
虽然关系营销理论源于西方,但是用关系进行营销在中国由来已久,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关系营销的作用不言而喻。关系营销是国内通信行业的企业普遍采用的营销方式,人际传播
组织的竞争归根结蒂于人才的竞争,而适应于社会发展的人才来源于“活到老,学到老”接受终生培训的员工之中。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并不等于就能做好培训工作,因为培训工作的完
【目的】从玉米根系形态及生理学角度探讨根系对群体密度变化的响应机制。【方法】以益丰29、郑单958、先玉335和先玉420共4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气生根数目、根系干质量
揭示乌洋芋淀粉特性,为乌洋芋的产业化开发和高值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利用SEM、粒度分析仪和DSC等研究乌洋芋淀粉的颗粒形态、粒度分布及糊化特性。3种乌洋芋淀粉颗粒多呈椭
为了推进区域融合教育发展、提高融合教育品质,顺义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制定适切政策、做实科学管理、实施有效举措、加强资源统筹.持续打造融合教育的区域优势。
20世纪初至1930年,中国东北地区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伪满洲国成立后,伪满政府倚仗日本关东军,强行侵占了我国东北各地海关。中国东北地区长期出超的局面在1933年反转,并
张伯行是康熙朝著名的理学名臣。本文通过张伯行与康熙帝理学思想的冲突,以及张伯行在与噶礼的冲突中的境遇,探讨以张伯行为代表的汉族大臣在康熙朝中的地位。本文第一章介绍
目的:卵巢癌发病率占妇科恶性肿瘤44.6 % ,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卵巢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徘徊在30 %左右。由于卵巢癌的自身特点,早期发现较为困难,70
目的和意义骨髓造血微环境主要由骨髓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以及多种造血生长因子组成,其中,细胞外基质(ECM)及其相关的细胞粘附分子(cell adhesio
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人们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薄弱,水资源浪费和污染日益严重,很多地区水资源不能满足人们需求。特别是在一些城市或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人口密集,饮用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