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理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及应用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u_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岩体是岩石的集合体,内部存在节理、裂隙、断层等结构面,岩体各项强度主要受结构面控制。岩质边坡主要由岩体构成,岩质边坡失稳破坏往往是由于结构面的破坏引起的。所以,对岩质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需考虑到节理、裂隙等结构面的开裂扩展。目前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极限平衡法、极限分析法和各类数值方法。极限平衡法、极限分析法难以考虑裂缝扩展,而不同数值方法在模拟裂缝扩展时存在局限,有限元法每一次计算裂缝扩展需重新对模型划分网格,数值流形法在裂纹尖端存在局部化现象等。扩展有限元法(XFEM)克服了在裂隙尖端进行高精度网格划分带来的困难,模拟裂缝扩展时无需重新划分网格。本文采用扩展有限元法,模拟岩质边坡在荷载作用下的裂缝扩展过程,根据裂缝的扩展情况,采用矢量和法对边坡进行抗滑稳定性分析,采用强度折减法对边坡进行崩塌以及倾倒稳定性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采用扩展有限元法模拟崩塌破坏中的裂缝扩展,通过折减岩体抗拉强度模拟裂缝扩展,以裂缝扩展贯通危岩体作为崩塌破坏的标志,以此时的折减系数作为崩塌破坏的安全系数。并以云南省水富-麻柳湾公路一危岩体为例,基于最大拉应力破坏准则,计算了当张拉缝在不同位置、不同倾角时的安全系数,并给出该危岩体的张拉缝最不利位置。(2)对于存在张拉缝的顺层岩质边坡,张拉缝与主控结构面未贯通时,通过扩展有限元法获得张拉缝的扩展路径,获得滑体破坏时的形状。基于滑体当前受力情况,采用矢量和法计算出滑体的总下滑力矢与总阻止滑体下滑力矢(包括主控结构面提供的抗滑力以及裂缝破坏时扩展路径处提供的拉力),将阻止滑体下滑总力矢与总下滑力矢投影至下滑方向,进行比值获得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并通过算例计算了张拉缝长度、位置不同时边坡的安全系数。(3)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内部裂隙可能开裂扩展,对边坡稳定造成不利影响。本文采用扩展有限元法模拟地震作用下边坡内裂隙扩展发育过程,根据任一时刻的裂缝扩展情况判断此时的潜在滑面,根据此时的应力场采用矢量和法计算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最终绘制安全系数时程曲线。(4)极限平衡法将楔体看做刚体,在求解楔体受力时需引入假定。Hoek-Bray法假定两个底滑面上的剪应力平行结构面交线。本文根据有限元法求解出楔体的真实受力,采用矢量和法求解楔体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5)采用扩展有限元法模拟被反倾向结构面切割的岩质边坡受力情况,通过折减岩体抗拉强度,模拟最可能发生倾倒破坏岩柱的裂缝扩展;以岩柱不能保持稳定的抗拉强度折减系数作为倾倒安全系数。对于在外荷载作用下不能保持稳定或安全储备较小的岩柱,需计算其倾倒后对相邻岩柱的作用力,继续对相邻岩柱进行稳定性分析。以链子崖为实例,对可能破坏的岩柱进行抗倾覆稳定分析与抗滑稳定分析,得出该危岩体的抗倾覆安全系数为2.5,抗滑稳定系数为1.51,可能的破坏方式为整体发生滑动破坏。
其他文献
矿井提升系统是联系井下和地面重要的设备。矿井提升系统在启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较强烈的振动影响到附近的楼板甚至整个井塔结构,反过来,井塔结构的振动又会引起提升设备的振动
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中,框架梁中的预应力筋由抗裂度控制并一般通长配置,梁的抗弯承载力有较大的富余。竖向荷载作用下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边柱承担的弯矩通常较大,柱中
纤维作为一种混凝土增强材料,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混凝土之中掺入纤维之后,其韧性与各项力学性能都将得到提升,并且更加趋向于延性材料。纤维类型的不同将会对混凝土的性能提高
目前,随着大跨径复杂桥梁工程的日益增多,大吨位的桩基也随之增多,而且随着桩基材料、设计和构建水平的提高,用数量较少而负荷量较大的桩基取代过去小而多的桩基,在经济、性能上比
调查了沙漠地区风砂土并试验了其基本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试验研究了风砂土地基和土工格栅加筋风砂土地基扩展基础在上拔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和工程性质,研究提出了上拔承载力
近些年来,Pushover分析方法在地震工程领域愈来愈受到有关学者的重视。该方法原理清晰,操作简单,利用分析求得的能力曲线(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性能点、层间位移角和塑
现阶段我国高速铁路线下结构呈现出的损伤病害问题越来越多,探查铁路线下结构的病害成为土木工程领域关注的重要课题和难题,尤其是诊断支承板与基床表层层间缺陷,现有的各种探测
本文在考虑地震动和结构参数双重随机性的基础上,对大震作用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单元杆端弹塑性变形能力的时程可靠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本文建立了大震作用下混凝土
索杆膜结构是一种新型的建筑结构,有着受力合理、高效率、新颖造型及其良好的经济性等优点,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国内外对索杆膜结构的研究在理论和实
目前由于桩基荷载传递机理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桩筏基础设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上都存在某些不合理的地方。随着高层建筑的增多,桩体越建越长、基础承台越来越厚的现象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