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慢性胃炎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各种胃病中居于首位,约占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90%以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长期感染后,部分患者可发生胃黏膜萎缩,可进一步发展为肠化、异型增生,发生癌变的可能性增高。根除Hp可使胃黏膜炎症消退,慢性炎症程度减轻,成为治疗慢性胃炎的关键环节之一。本研究采用序贯疗法和三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观察序贯疗法与三联疗法根除Hp的初治疗效,随访根除Hp后患者的胃肠道症状缓解状况,分析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临床选择高效、安全的根除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将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且Hp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序贯疗法组(简称序贯组)、三联疗法组(简称三联组)。序贯组150例,前5天给予埃索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g,后5天给予埃索美拉唑20mg,克拉霉素0.5g,替硝唑0.2g,均每日2次口服;三联组150例,每天给予奥美拉唑20mg,克拉霉素0.5g,阿莫西林1g,每日2次口服,疗程10天。治疗结束后停药4周后,复查Hp,观察Hp根除效果,并分别对患者入组时、治疗结束停药4周后随访时的胃肠道症状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在根除过程中的症状改善情况、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序贯疗法、三联疗法的Hp根除率分别为82.7%、69.3%,序贯疗法高于三联疗法(P<0.05)。2.序贯组的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停药4周后胃肠道症状总积分,分别为19.17分、12.56分,治疗后的胃肠道症状总积分小于治疗前(P<0.001);三联组的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停药4周后胃肠道症状总积分,分别为19.23分、12.69分,治疗后的胃肠道症状总积分小于治疗前(P<0.001)。3.治疗前,序贯组与三联组的胃肠道症状总积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结束停药4周后,序贯组与三联组的胃肠道症状总积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停药4周后的胃肠道症状总积分差,序贯组为6.61分,三联组为6.5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组与三联组的疗效指数分别为0.34和0.34,无统计学差异(P>0.05)。4.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序贯组与三联组分别为11.3%、10.0%,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1.序贯疗法的Hp根除率>80%,高于三联疗法。2.序贯疗法与三联疗法均能明显缓解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的胃肠道症状。3.序贯疗法与三联疗法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基本接近。4.对有铋剂禁忌而不能采用铋剂四联方案者,可考虑应用10d序贯疗法进行Hp相关性胃炎的治疗。有必要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的临床研究,进一步研究序贯疗法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