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民居结合自然、适应气候、因势利导、就地取材,在当时的状况下,能基本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但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建筑逐渐消逝、新建建筑缺乏地域性的大环境下,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种新旧更替,从而得出既能真正适应当地气候、体现当地特色,又能满足人们舒适度需求的民居模式。首先,对三亚地区特殊的湿热气候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利用各类科学的建筑气候分析法,结合国内学者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结果综合得出,该地区建筑的夏季被动式策略重点在利用自然通风、隔热、遮阳这三方面。基于三亚地区民居的实地调研将其分为传统民居和现代民居两类,并对其进行室内物理环境测试。测试与调研结果显示:两类民居室内热环境大部分时间不满足人体热舒适需求,尤其现代民居顶层空间的室内热环境质量较差;现代民居在自然通风状况较好,传统民居的遮阳措施较为完备,两者外围护结构的隔热方面并没有特殊有效的措施。其次,根据当地民居的分析与调研,对各项被动式策略展开定性定量的分析:自然通风——从建筑朝向选择、建筑群体布局、合理设置开口这几个方面对加强自然通风展开研究,并对当地传统民居和现代民居自然通风状况进行优化改进;隔热——从外围护结构(屋顶、外墙)的实体材料隔热、封闭空气间层、通风间层隔热等方面对建筑的隔热性能展开模拟分析;遮阳——由过热时间分析法对三亚地区民居各个朝向的遮阳时间、遮阳形式与遮阳尺寸进行确定。最后,根据上文的分析结果将各项被动式策略运用到三亚地区的民居当中,通过模拟软件的模拟评价,验证上述研究结果的可行性。模拟结果证明加强自然通风、阁楼通风屋顶、隔热外墙、外遮阳措施的有效性,单项或综合运用各项措施对三亚地区民居室内热环境的改善与夏季制冷能耗的降低有着明显的作用,为传统民居和现代民居带来的全年综合节能率分别为73.0%、95.2%。综上,本文针对三亚地区的湿热气候,较为系统地对适合当地民居的各项气候适应性策略展开研究,并验证了其效果,为今后三亚地区民居的建设提供借鉴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