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水资源配置及其法律保障机制研究——以乌江流域为例

来源 :河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27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世界各国来看,水权制度的兴起和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其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也日益扩大。水权制度适应了现代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需要,其所蕴含的效率、平等、合作等人文主义理念,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水资源配置管理体制的发展方向。此外,水权制度在提高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节水激励方面具有其他水资源配置管理制度所不可替代的品质和功能。随着我国相关水权理论探讨的逐步深入,水权理论的具体细化和实践操作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农业水权制度是近年来倍受国家重视,而理论界探讨得较少的部分。农业水权配置是水权这一重要制度的基本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加以明确,法学作为一种回应型的学科,它的研究应当关注中国现实问题的解决,更应为农业水权配置予以保障。 本论文从中国农业水权的特点出发,综合运用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采用价值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和实证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并以乌江流域水权体系中的农业水权配置为对象,为我国农业水权配置及其法律保障制度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并以“对话——制约——共信”为一平台,设计农业水权配置的程序框架,即保障权利、制约权力、促进权力与权利的对话并由此达成二者之间共信的良性互动的模式。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本文在考察中外水权制度的过程中,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对农业水权配置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分析了农业水权配置的模式,并得出结论。 (2)本文在厘清农业水权配置的基础上,提出建立相关法律制度加以保障,并对农业水权配置的实体属性进行了揭示。 (3)本文以“对话——制约——共信”为一互动平台,借用法律程序的思想,设计了农业水权配置的法律保障运行模式,与农业水资源配置这一制度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这是本文的重要创新点。 (4)本文拓展了法律的研究领域和空间,使之在内容上更为丰富。目前水权制度的研究仅限于对其基本理论的研讨,对实例研究较少,本文将法律保障制度运用于乌江流域农业水权建设中,为实例研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为完善农业水权制度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其他文献
中美关系是我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建交以来,两国在各领域的合作交流取得了较大发展,但矛盾与争端仍层出不穷,其中最突显的要数中美经贸关系了。本文攫取两国经贸关系中的热
本文对依法行政与和谐社会构建进行了论述。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社会,所谓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
一直以来,科研活动被认为是崇高的活动,其所产生的科研成果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为此,我国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以及“科教兴国”基本方略,这为我国科技的进步提供了巨大的动力。然而,科研不端行为的出现,对科研活动而言是一种亵渎。鉴于科研不端行为的种种危害,社会各界已经就是否应遏制科研不端行为达成了共识,对科研不端行为进行适当的
资格刑是一种古老的刑罚方法,以剥夺或限制犯罪人的一定权利或者资格为内容。虽然资格刑有许多弊端,但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以理论界关于资格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