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代的发展带动着教育的改革,教育与社会发展不可分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逐渐成为全世界的潮流。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共分为6大素养,18个基本点。核心素养指向最终人才培养成效,核心素养的落地还需要落实到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之中。高等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延续,良好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终生体育的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核心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根据《普通高中体育与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问卷整体设置为三个部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借鉴各专家学者有关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理论研究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三个维度细化为11个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问卷,对北京市高校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发展策略。有利于丰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为高校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参考,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北京市高校学生运动能力整体发展较好。学生体质和体能状况总体较好,但对自身体能状况了解不够,此外学生参赛次数少参赛结果也不理想。2.北京市高校学生健康行为整体发展有所欠缺。生活方式不够健康,运动习惯不好。但学生重视健康,能掌控自身情绪,同时对于环境有好的适应能力。3.北京市高校学生体育品德整体发展良好。体育育人显现结果,学生意志品质得以改善,合作意识强。但也显现出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差。4.运动能力利优化策略主要有:增加学生闲暇时间的运动量,变被动参与为主动、重视家庭运动环境和学校运动环境、重视学校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的开展、搭建体育展示与比赛的平台、完善课程设计,加强课程一体化建设。5.健康行为优化策略:关注健康,指向终身体育的课程目标、多方位营造健康生活大环境,普及健康知识。6.体育品德优化策略:创新组织教学,借用科技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从课程出发进行教学评价,重视赛后管理、提升教师素质,让学生切身感受体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