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村镇的保护和开发研究多侧重于古村镇中实体物质性建筑的保护,而忽视古村镇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背景,以及古村镇中活态的民俗生产、生活、非物质文化等方面。本文借鉴地理学、旅游学等相关学科关于“文化景观”的研究成果,从民俗学的理论视角出发,以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研究对象,具体探讨民俗学视野下古村镇文化景观的整体保护与开发. 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目的、意义、研究方法,以及“景观”、“文化景观”等相关概念进行学术综述.第二章至第五章是全文的正文,第二章分析了民俗学视野下文化景观的发生机制,将民俗文化景观划分为传统实体性物质类文化景观;日常生产、生活类文化景观;具有时空展演性的非物质文化景观三种类型,论述了民俗文化景观背景下山西省古村镇的类型划分.第三章以晋北右玉县右卫镇为例,探讨民族、民俗、军事、经济等多元文化对右卫镇历史发展的影响,并分析了实体性物质类文化景观的整体保护与开发策略.第四章以晋南万荣县阎景村为个案,分析了阎景村日常生产、生活类文化景观在古村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论述了日常生产、生活类文化景观对古村镇整体保护与开发的影响.第五章以晋东南高平市良户村为例,介绍了良户村非物质文化景观构成的空间环境和物质基础,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街道士”的基本内容和文化功能,并分析了具有时空展演性的非物质文化景观在古村镇旅游开发中的作用.笫六章是结语部分,这部分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山西省古村镇文化景观的基本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文化景观对古村镇整体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意义. 本文借鉴参考地理学、景观学、旅游学等相关学科理论,重点分析民俗学视野下山西古村镇文化景观的发生机制及划分类型,并在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晋北右卫镇、晋南阎景村、晋东南良户村为个案,试图根据不同古村镇文化景观类型对山西省古村镇整体保护与开发提出可操作性研究方案,并希望探索出古村镇保护与开发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