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伴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中医证型与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含量的关系,使本病的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更完善,以期帮助实现本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发挥中西医结合诊治本病的优势。方法:收集我院300例CAG伴IM患者,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检测,测定血清PG的含量,填写统一的调查表,收集四诊资料进行中医辩证分型,整理数据,得出结论。结果:1.一般情况:(1)300例CAG伴IM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6:1;(2)以中年人多见。性别、不同年龄段在发病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3)证型以脾胃湿热证型多见,其次为脾胃虚弱证,而胃阴不足证及肝胃气滞证较少见;(4)中度肠化多见;(5)Hp阳性率为54.33%。2.各因素与中医证型:(1)性别在各证型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2)不同年龄段在各证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青年人、中年人均以脾胃湿热证为多见;老年人以脾胃虚弱证为多见;(3)不同证型与肠化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轻度、中度肠化均以脾胃湿热证多见,重度肠化则以脾胃虚弱证为多见,其次为脾胃湿热证及胃络瘀血证;(4)不同证型的Hp感染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以脾胃湿热证为多见,胃阴不足证少见。不同肠化程度与Hp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3.证型、肠化与胃蛋白酶原:胃络瘀血证在PGⅠ及胃蛋白酶原比值(Pepsinogen ratio,PGR)含量为低,胃阴不足、脾胃虚弱等证型的PGⅠ、PGⅡ含量较其他证型低。不同肠化程度的PGⅠ、PGⅡ、PGR含量:轻度肠化>中度肠化>重度肠化。PG在病理演变过程中,呈逐渐下降趋势。结论:1.福州地区CAG伴IM证型以脾胃湿热型多见,以中度肠化多见,青年人、中年人均以脾胃湿热证为多见;老年人以脾胃虚弱证为多见。轻、中度肠化均以脾胃湿热证多见,重度肠化则以脾胃虚弱证为多见,中医各证型间Hp感染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中医辨证分型有其一定的病理学基础。2.胃络瘀血证在PGⅠ及PGR含量为低,胃阴不足、脾胃虚弱等证型的PGⅠ、PGⅡ含量较其他证型为低。PG在病理演变过程中,呈逐渐下降趋势。说明胃蛋白酶原含量的差异可当做临床工作中中医辨证分型的辅助手段,用于协助医师临床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