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它推动着企业不断地推出用户满意的产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已经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桎梏。技术的迅猛发展,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环境下,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性交化,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对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因而如何利用有限的创新资源,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战略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正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
Chesbrough教授提出了开放式创新,为企业有效利用和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整合各方面科技力量,形成合力,提高创新效率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创新管理模式,目前开放式创新正成为研究热点。但Chesbrough的概念主要是针对美国具有很强研发能力的大企业中存在的NIH(Not invented here非此地发明)的传统观念而提出,这一模式是否适合发展中国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国内外现有文献没有研究开放式创新的作用机理,以及企业如何实施开放式创新等问题缺乏相关的研究。开放式创新的理论体系和管理模式的建立对于完善创新理论和提供实践指导都是十分必要的。
在明确了研究背景与研究目标之后,作者提出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开放式创新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2)开放式创新促进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3)在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企业如何实施开放式创新,即开放式创新的动态模式。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对上海、浙江、青岛、深圳等地30多家企业实地调研和深入访谈,并进行了大样本的问卷调查与文献研究,采用典型案例分析、数理统计和结构方程建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研究。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借鉴Chesbrough教授提出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和von Hippe1等学者的外部创新源理论,结合中国企业的创新实际,分析了开放式创新环境下各外部创新要素的作用。并对四家典型的不同产业的技术创新领先企业进行案例研究,分析和总结这四家企业通过开放式创新逐步积累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经验。结合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提出了开放式创新机理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二,通过对随机抽样的创新型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取得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实践中开放度的状况,不同产业的企业开放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目前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开放程度比较低。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向外部组织开放有利于提高创新绩效,科技驱动型产业的企业,开放度对创新绩效呈倒U型的二次型曲线相关关系,经验驱动型产业的企业,开放度对创新绩效呈正线性相关关系。
第三,采用SEM结构方程建模与经典统计方法对开放式创新的机理与路径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在技术创新实施过程中,向各外部组织开放合作,主要是通过获取市场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以弥补内部创新资源的不足,从而提高创新效率,促进绩效。这揭示了开放式创新促进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通过机理分析发现:目前制约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瓶颈主要是技术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缺乏,缺乏制造能力不是最突出的问题。通过机理分析还发现: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内部创新资源仍然是重要的创新要素,外部创新资源只是作为内部创新资源的补充,而不是替代。而且内部资源与外部创新要素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企业拥有内部资源的状况可能影响外部资源获取的能力。
第四,以U-A模型为基础,分析不同产业的企业在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平台创新三阶段关键的外部创新要素,运用方差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验证,开发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开放式创新动态模式。研究结果发现:不同产业的企业在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各创新要素的重要性不同。在产品创新阶段,科技驱动型产业的企业有选择地向少数外部创新要素深度开放能促进创新,经验驱动型产业的企业与多个外部组织的有效联接能促进创新;工艺创新更多地依赖于企业内部员工的技术能力、经验积累和工作责任心;平台创新阶段,企业内部技术能力积累以及将技术与市场整合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能力是创新成功的关键。
本论文研究成果丰富和完善了Chesbrough教授提出的开放式创新理论,使外部创新源理论和合作创新理论更具系统性,并为我国企业利用有限的创新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