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陪审制度中法律审与事实审分离机制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_cs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司法领域的生动实践,意义深远且重大。从世界陪审制度实践来看,陪审员的职能都包含了事实认定问题,各种制度的差异就在于是否包含决定法律适用问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称《决定》)提出,逐步实行人民陪审员不再审理法律适用问题,只参与审理事实认定问题。《决定》和方案的指出为人民陪审制度确定了司改方向,是对现行法律规范中人民陪审员参审职能的重大调整,"逐步实行"的表述既充分体现了审慎的态度,也暗含了对人民陪审制度"事实审"与"法律审"现实困惑之出路循序渐进的探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联合印发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人民陪审员在案件评议过程中就事实认定问题独立发表意见,不再对法律适用问题发表意见。人民陪审员和职业法官开始分工,由法官和陪审员对事实问题共同负责,法官对法律问题独立负责。对人民陪审制度中法律审和事实审分离机制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发现人民陪审员在事实认定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以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保证人民陪审员在事实认定方面真正发挥作用,改变长期存在的"陪而不审"现象。本文从人民陪审员事实审与法律审分离的必要性、可能性、改革困惑、实践路径等角度揭开人民陪审员的似显非显的深沉理论的面纱,结合当前改革,探讨人民陪审员法律审和事实审分离机制研究。论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法律审与事实审分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界定了法律审和事实审的概念,法律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文持广义的法律审观点。之后分别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法律审与事实审分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二部分分析了法律审与事实审分离机制改革的困惑,结合改革的背景,探讨事实审与法律审分离可能产生的法律冲突以及"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难以区分。第三部分考察了域外法律审与事实审分离的路径。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对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认识程度的不同,相对而言,英美法系国家对哪些问题属于案件的事实问题,哪些问题属于案件的法律问题比较明确。在分析了两大法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关于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区分的启示。第四部分是关于法律审与事实审分离机制的完善。从制度保障和司法实践两个方面推进人民陪审员制度法律审和事实审分离。
其他文献
节能减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节能减排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节能减排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人民生
利用约束:越是有约束的地方就越会有新的突破。重力的约束、传统观念的束缚、工业技术在建筑实践中的迟缓运用、经济上的制约,都影响着设计的发挥。甚至从计算机辅助开始被引
通过自编问卷调查了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自我认知及交往决策特点.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与同龄人交往方面信心不足,对自己的交际能力和交往现状并不满意;大多数少数民族大
"终端制胜,渠道为王",阿尔温·托夫勒指出,现在所有的市场都无非是一个弹性的网络,谁掌握了网络,谁就掌握了未来。网点作为商业银行基本分销渠道,对于树立银行服务品牌形象
目的探讨外周性双侧前庭病的听-前庭功能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自2006年12月~2010年10月我科眩晕专科诊治的具步态不稳和振动幻视特征性症状的外周性双侧前庭病53例,
16世纪中国明朝的徐渭(1521—1593)和19世纪荷兰的凡·高(1853—1890)这两位不同国度不同时期的天才艺术家,因其相似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艺术风格而为后人所赞叹、所称奇,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