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137例术后复发的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预后分析,明确影响生存期的预后因素,以期合理干预,进一步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存期。方法:收集2006年1月到2010年12月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行抗肿瘤治疗的术后复发晚期乳腺癌患者共137例,进行随访,随访期3年,记录各项临床资料,预后因素包括:手术时T分期、手术时N分期、术后临床分期、ER/PR(雌/孕激素受体)状态、分子分型、手术到复发的间隔时间、复发时月经状态、转移灶性质(单纯骨转移vs内脏转移)、一线治疗模式(内分泌治疗vs化疗)、治疗方法(化疗加内分泌治疗vs单纯化疗)、化疗的线数。Kaplan-Meier法计算1、2、3年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对影响预后的因素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明确临床病理因素与1、2、3年生存率的关系,并将单因素分析显示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代入COX模型回归法中找出影响术后复发晚期乳腺癌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137例术后复发晚期乳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1.5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4%,47%,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T1、T2、T3分期1年生存率分别为79%、71%、72%,2年生存率分别为51%、44%、47%,3年生存率分别为36%、36%、25%,三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75);手术时N0、N1、N2、N3分期1年生存率分别为83%、69%、66%、75%,2年生存率分别为60%、40%、41%、42%,3年生存率分别为43%、20%、41%、29%,四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70);术后临床分期Ⅰ、Ⅱ、Ⅲ期1年生存率分别为93%、75%、68%,2年生存率分别为50%、52%、40%,3年生存率分别为36%、32%、33%,三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90);EP/PR阳性组与阴性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78%、60%,2年生存率分别为55%、23%,3年生存率分别为37%、2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5);分子分型LuminalA、Luminal B、HER-2、Basal-like各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79%、76%、67%、57%,2年生存率分别为57%、48%、25%、22%,3年生存率分别为38%、33%、25%、22%,四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5);手术到复发的间隔时间>24个月组vs≤24个月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82%、64%,2年生存率分别为56%、36%,3年生存率分别为43%、2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7);复发时月经状态未绝经组vs绝经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80%、71%,2年生存率分别为48%、46%,3年生存率分别为29%、3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532);转移灶性质单纯骨转移组vs内脏转移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1%,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42%,3年生存率分别为50%、3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25);一线治疗模式内分泌治疗组vs化疗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88%、72%,2年生存率分别为75%、43%,3年生存率分别为42%、3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565);治疗方法化疗加内分泌治疗组vs单纯化疗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89%、58%,2年生存率分别为69%、24%,3年生存率分别为54%、1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化疗的线数>3线组vs≤3线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97%、65%,2年生存率分别为72%、38%,3年生存率分别为55%、2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ER/PR阴性、Basal-like型、手术到复发的间隔时间<24个月、内脏转移、单纯化疗、化疗≤3线的术后复发晚期乳腺癌患者预后较差。经COX模型回归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到复发的间隔时间(>24个月vs≤24个月)、转移灶性质(单纯骨转移vs内脏转移)、治疗方法(化疗加内分泌治疗vs单纯化疗)、化疗的线数(>3线vs≤3线)是影响术后复发晚期乳腺癌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术后复发晚期乳腺癌的中位生存期为21.5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4%,47%,33%。单因素分析显示EP/PR状态、分子分型、手术到复发的间隔时间、转移灶性质、治疗方法、化疗的线数与术后复发晚期乳腺癌的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到复发的间隔时间、转移灶性质、治疗方法、化疗的线数是影响术后复发晚期乳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临床上及早预测生存期/率、合理进行化疗、内分泌干预,将提高术后复发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延长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