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头针治疗中风偏瘫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其中枢机制至今仍未取得全面阐述。近年来,中风针刺效应fMRI研究较普遍且不断深入,但该技术仅能从脑功能层面进行分析,缺乏深层次全脑整合机制研究,无法从脑微观结构形态学方面探讨头针对脑组织受损修复的中枢效应。本研究应用体素形态学(VBM)方法观察中风偏瘫后脑灰质结构损伤与修复的变化特点,探索脑功能恢复的中枢整合机制及头针疗法的中枢效应位点,为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诊疗提供全面且科学的可视化依据。目的:采用VBM技术,研究中风偏瘫后脑灰质损伤、修复的变化特点及头针干预效应,从脑微观结构层面,揭示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优势及中枢效应位点。为针刺后临床疗效评估及脑功能的改善提供物质基础。方法:根据纳入标准纳入中风偏瘫患者和健康人各17例并采集T1结构像,将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组9例,非头针组8例并于治疗2周后采集第二次高分辨T1结构像。应用spss17.0统计两组患者NIHSS和Barthel评分以评价疗效。应用VBM技术分析患者与健康人脑灰质结构差异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与健康组脑灰质体素差异变化,观察中风后脑结构变化趋势及头针的干预效应。另采取广义线性模型flexible factorial设计比较两组患者,组间治疗前后脑灰质变化差异,分析头针治疗中风偏瘫优势及中枢机制。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日常生存能力评价:两组组内比较,头针组治疗前后NIHSS,BI指数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头针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NIHSS, BI指数评分均无差异(P>0.05),治疗2周后NIHSS评分有差异(P<0.05)BI指数评分无差异(P>0.05)。2.偏瘫患者治疗前后与健康人脑灰质变化的比较:①治疗前,偏瘫者双侧小脑出现灰质体素增加;双侧大脑运动、感觉、认知功能相关脑区灰质体素减少,且以病灶侧为主②治疗后,头针组右侧小脑,双侧前扣带回、基底核、额内侧回等运动相关皮层及部分感觉皮层出现灰质体素增加,而在楔叶、楔前叶、脑岛、额下回等脑区出现体素降低。且与2周前相比在右侧小脑山顶、山坡的体素增长范围扩大;双侧前扣带回、额内侧回等原体素降低的运动相关脑区出现体素增长;左侧基底节、脑岛、海马旁回等脑区亦出现新发体素的增长。③治疗后,非头针组仅在少量脑区有小幅度体素增长,而在全脑范围的运动、感觉皮层的多个脑区出现广泛的脑灰质密度降低。且体素减少脑区较2周前范围扩大、数量增多。④治疗后与健康组相比,非头针组和头针组均出现新发灰质体素减少,但非头针组脑萎缩数量更多、面积更大。3.头针组与非头针组治疗前后脑灰质变化的比较结果:头针组治疗前后脑灰质增长变化较非头针组强的脑区主要集中在双侧小脑皮层。结论:1.头针治疗在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方面存在疗效。2.偏瘫者脑灰质结构的变化可能是导致机体功能障碍的物质基础。大脑运动感觉皮层及小脑灰质的萎缩和增长,可能与大脑运动执行功能、感觉、认知功能的下降和小脑运动协调能力的代偿有关3.头针促进偏瘫患者脑结构的重塑的中枢效应位点可能位于以双侧小脑、基底节为主的锥体外系运动调节中枢及部分感觉皮层.结合临床量表分析,头针治疗后神经功能的改善,可能与促进如上脑皮质结构重塑,诱发相应脑区的功能代偿机制有关。4.中风后脑结构随病程的延长可出现灰质体素的降低。头针治疗对中风偏瘫患者脑结构重塑具有促进作用,且较非头针能更有效的抑制脑萎缩进程,促进小脑灰质结构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