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支持农业(通称“CSA”),简言之,就是消费者通过预付、会员制的方式,直接向生产者定期购买安全的农产品,从而消除农产品市场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实现公平贸易。随着社区支持农业在国内的兴起,近年来,在福建省也涌现出了许多与之相关的经营模式,且愈发受到社会的关注,展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值得深入了解和研究。为此,本研究通过研究者的“参与式调研”,对福建省社区支持农业进行普适性调查,并对多元化经营主体主导下的CSA项目的生态经济效率进行实证分析,论述新型农民与社区支持农业协同发展的关系,旨在为行业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首先在充分了解国内外社区支持农业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着眼于社区支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初步论述我国社区支持农业的特征、功能和面临的挑战。根据实证调查,概述福建省社区支持农业的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从我国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政策要求的角度出发,按照经营主体划分类型,选取代表案例,按其生态经济学特征进行实证分析,总结各类型案例发展中的优缺点,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探讨适应福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对接城乡经济,实现农民转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可推广社区支持农业样本和启示性经验。具体研究结果如下:第一,我国社区支持农业的特征、功能和发展困境的研究。通过阅读文献实地调查,提炼归纳“中国式”社区支持农业的核心特征和功能。运用农业多功能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论述其作为当前我国新型农业模式推广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第二,福建省社区支持农业的调查研究。通过普适性调查,初步统计了福建省现有的25个具备社区支持农业显著特征(环境友好型生产、预付订购、直销宅配)项目。根据福建区域特点、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福建发展社区支持农业进行SWOT分析。第三,不同类型CSA农场的生态经济效率定量分析。在普适性调查基础上,依照经营主体的不同,选取个体/家庭、农业企业、非农企业等主导的CSA农场,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分析生态经济效率。研究发现,由新型农民主导的个体/家庭型的CSA农场生态经济效率最高,技术水平和规模效益均表现突出。第四,新型农民与社区支持农业协同发展的多案例分析。通过对个体/家庭、农业企业、非农企业、民间组织等四大类型代表案例的分析,本研究论述了新型农民推动了社区支持农业在福建的发展,社区支持农业也让新小农阶级和家庭农场焕发了生命力,反映出新型农民与新型农业模式协同演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