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古典诗词的教学承载着传承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重任。然而,在现今大学语文课程中,古典诗词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反而是学生不想学,教师不愿教,教学效果非常不乐观。其实,大学生对学习诗词兴趣不浓,并不是没有提高自身古典诗词水平的需求,而是对教学的过程不满意。根据调查,大约有80%的大学生认为古典诗词行文精炼、意境优美,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学习古典诗词是必要的。因此“学生不想学”的并不是因为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兴趣,而在于目前的大学语文课相比中学课程只在内容方面有少许差异,在水平和深度方面没有明显的提升,无法满足大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与心中的预期想去甚远。在很大程度上,大学古典诗词教学依然重复着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模式,缺乏对古典诗词的多层次、多角度的阐释和鉴赏,重文字翻译轻意义领悟、重字词释义轻整体教学、把古典诗词课上成了翻译课、古文字课;教学模式单一,仍然按照应试教育的惯性,抠字词、剖句子,然后再将既定的所谓中心思想灌输给学生。这种八股教学的模式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意义,难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也无法提升人文素质。叶嘉莹先生是海内外著名的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大家,不仅对古诗文有着深入细致的研究,更具有丰富的古典诗词教学经验。叶嘉莹擅长俯仰古今,引领学生进入作者的心灵深处,体验作品中蕴含的深邃情思,进而了解诗人的情感和抱负,以及诗歌由感于生命的本质。她善于从作品、作者、时代三者的微妙关系中获得解读的灵感,避开了以教条化的语言谈“诗教”,赋予了文本活泼生动的感发力量,缩短了现代读者与古典诗词的距离与隔膜。叶嘉莹在不遗余力地推广中华传统诗词的几十年间,以优美的语言、精辟的见解、独到的剖析、在课堂上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挥洒自如。她的课不仅吸引了许多爱慕诗词的大学生、研究生,甚至能让从来对古诗词不感兴趣的人纷纷驻足,倾耳细听,心驰神往。几乎所有听过她的诗词课的人都被她的诗词阐释所吸引和感动,引发无限回味。因此,本文将叶嘉莹诗词教学方法应用于大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当中去,希望有助于改善当前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