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流筑坝拦截活动对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生态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是当前海洋生态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河口羽状锋区是海洋高生产力带,对河口海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文选择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为研究对象,基于三峡大坝建成前后长江口海域现场调查资料,研究了三峡大坝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羽状锋区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规律。得出主要结果如下:(1)三峡大坝建设后长江口邻近海域羽状锋区悬沙锋面向低盐方向位移羽状锋区内悬沙含量迅速降为20mg/L左右或以下,形成明显的悬沙锋面。2002年、2006~2007年和2010~2011年春季悬沙锋面盐度范围分别为:23~32、23~30和22~28;夏季悬沙锋面盐度范围分别为:20~25、17~22和15~20;秋季悬沙锋面盐度范围分别为33附近、30附近、30附近。三峡大坝建设后羽状锋区内悬沙锋面向低盐方向位移。(2)三峡大坝建设后长江口邻近海域羽状锋区叶绿素峰向低盐方向位移叶绿素高值基本上都分布在悬沙含量低值区,在悬沙浓度20mg/L左右或以下形成叶绿素峰。春季和夏季叶绿素峰特征最为显著。2002年、2006~2007年和2010~2011年春季叶绿素峰盐度范围分别为30~33、29~32和27~31;夏季叶绿素峰盐度范围分别为26~29(包括1986、1988年)、21左右和18左右。三峡大坝建设后叶绿素峰向低盐方向位移。(3)三峡大坝建设后长江口邻近海域羽状锋区营养盐锋面向低盐方向位移,锋面附近营养盐结构和分布变化显著长江口海域营养盐锋面以磷酸盐最为明显,营养盐锋面基本上与叶绿素峰的位置重合,表明营养盐锋面主要是由生物移除作用所致。春季和夏季营养盐锋面特征最为明显。2002年、2006~2007年和2010~2011年春季营养盐锋面盐度范围分别为:31~33、29~32、2011年为27~31;夏季营养盐锋面盐度范围分别为:20~27、19~28、18~24。三峡大坝建设后营养盐锋面向低盐方向位移,并导致营养盐锋面的营养盐含量呈现增大趋势。长江口邻近海域羽状锋区的N/P和Si/P已经严重偏离Redfield比值,N/P呈增大趋势,Si/N呈减小趋势,特别是春季和夏季表现的最为明显。三峡大坝建设后的2010~2011年航次调查结果表明:春季营养盐锋面附近N/P全部在30以上,Si/N全部0.5以下;夏季营养盐锋面附近N/P基本上在30以上,Si/N基本上在0.7以下。表明长江口羽状锋区内无机氮过剩,而硅酸盐和磷酸盐含量相对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