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自然资源先天差异造成建筑业碳排放效率区域差异显著,存在建筑业碳排放效率低下以及空间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对建筑业碳排放效率展开评价、分析建筑业碳排放效率时空分布特征对实现减排目标至关重要。本文将建筑业的非期望产出CO2替代能源消耗,作为碳排放效率评价的重要指标,以资本存量、劳动力、碳排放以及机械设备为投入指标,经济产出、施工面积为产出指标,构建建筑业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通过三阶段DEA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对建筑业投入产出数据影响;以“2020年建筑业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5%”确立样本单元,构建广义DEA模型,从全国、八大区域、省域三个层面对建筑业碳排放效率现状和预测结果展开分析;以2003年-2020年建筑业碳排放效率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关联分析揭示建筑业碳排放效率的时空分布特征;最后,针对性的提出建筑业碳排放效率提升策略。研究结论如下:建筑业碳排放效率逐年提升。2003年-2014年期间,综合效率由0.306上升至0.742,技术效率由0.731上升至0.980、规模效率由0.345上升至0.742。八大区域建筑业碳排放效率提升,但效率水平差异显著。2003-2014年,东部沿海建筑业碳排放效率最高,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分别达到0.968、1.117、0.868;大西北建筑业碳排放效率三项指标分别仅为0.160、0.888、0.184。建筑业碳排放规模效率偏低造成综合效率不高。2003-2014年期间建筑业碳排放规模效率均值仅为0.554,2015-2020年期间规模效率均值仅为0.794;各区域及省份建筑业碳排放规模效率也普遍小于技术效率。建筑业各项投入指标冗余呈降低趋势。劳动力及资本存量冗余下降较快;但是碳排放及机械设备冗余降低速度较慢,冗余较为严重;2015-2020年期间碳排放及机械设备冗余依然达到11.4%、14.7%。建筑业碳排放效率空间聚集。建筑业碳排放效率全局莫兰指数达到0.224以上。莫兰散点图中分布在H-H区域的省份数量波动增加,而分布在L-L区域的省份数量波动减少,建筑业碳排放效率实现“低-低”型向“高-高”型空间聚集转变。2017年以后逐渐稳定形成了H-H型、L-L型空间聚集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