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金融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在不断增长。然而,受制于种种因素,金融对农业现代化的瓶颈制约问题较为突出。深入分析后发现,往往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其农业现代化水平也较高。已有研究大多从涉农金融的角度,分析如何增加金融支农力度,而金融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仅通过金融资本的投入促进农业发展,还从多方面促进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不只是受到金融支农力度的影响,还与金融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本文以金融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匹配度为切入点,实证分析金融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动态关系、匹配程度和匹配路径,尝试破解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金融瓶颈,寻求金融进入农业的有效路径。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分析金融发展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作用关系,提出理论假设。在回顾了中国的金融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基础上,对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结论并对于破解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金融瓶颈提出对策建议。 首先,提出金融发展与农业现代化之间作用关系的理论假设。在农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金融有着不同的需求。金融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匹配程度决定了是促进还是制约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其次,实证检验金融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匹配程度。通过构建金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中国31省市2009-2015年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VAR模型动态分析金融发展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构建金融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匹配模型,实证分析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及31省市金融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匹配程度;构建FINA-AGRI结构方程模型(SEM),实证分析金融发展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匹配路径。 最后,对于如何突破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瓶颈给出对策建议。本文基本观点是:政府搭建平台引导金融资本进入农业、创新农业组织形式吸引金融资本进入农业、提高金融发展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是提高金融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匹配度,实现金融与农业现代化无缝对接、金融资本与农业现代化共进双赢的有效途径。 本研究所得到的主要创新性在于,通过理论假设到实证验证对金融发展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以金融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匹配度为切入点,研究综合运用多种实证方法:构建了金融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动态关系的PVAR模型、金融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匹配度模型(F-A模型)、金融发展与农业现代化(FINA-AGRI)结构方程模型(SEM)。得出结论:(1)处于不同的农业发展阶段,不同的匹配程度对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程度不同;(2)中国当前金融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匹配度较低,金融规模和金融深度对农业发展影响显著,而金融结构对农业影响不显著;(3)地区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F-A匹配指数较高,中部地区F-A匹配指数较低,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农业现代化不匹配。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中国正处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型期,金融发展对农业应发挥“供给导向”的作用,这为以金融手段诱发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机会,并成为农业自主发展的先决条件;当农业进入全面现代化阶段时,金融将贯穿于现代农业生产全过程,金融与现代农业高度融合,匹配程度提高,金融供给侧改革将转变为“需求跟随”模式。这个观点成为研究金融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的一个新思路,并提供了理论分析的逻辑,为突破农业现代化的金融瓶颈提出了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