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收集了16种单子叶蓝色花植物,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ICP-MS)、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C)及pH计测定三种实验手段,对16种单子叶蓝色花植物花瓣类黄酮成分、金属元素种类与含量及pH值大小进行研究,分别从生物分类学角度及植物单体角度分析影响花色形成的化学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16种单子叶蓝色花植物花瓣中类黄酮分析,共确定了6种黄酮类化合物,分别是飞燕草素、矢车菊素、二氢杨梅素、杨梅素、槲皮素和山奈酚。2.对16种单子叶蓝色花植物花瓣中金属元素Mg,Al,Ca,Mn,Fe,Cu,Zn,Cd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6种单子叶蓝色花植物花瓣中Ca元素和Mg元素含量极丰富,其次是Fe元素,含量居中的是Al,Mn两种元素,而Cd元素含量最低。3.对16种单子叶蓝色花植物花瓣细胞液pH值进行测定。结果显示:16种单子叶蓝色花植物pH值在5.426.52之间,最大值出现在天门冬科葡萄风信子属植物葡萄风信子梦幻(Muscari neglectum)中(6.52),鸢尾科鸢尾属植物马蔺(Iris lactea var.chinensis)花瓣细胞液pH值最低(5.42)。4.对16种单子叶蓝色花植物花瓣中类黄酮种类及含量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雨久花科两种植物有色花瓣主要积累飞燕草素和矢车菊素,且两者含量比约为2:1;(2)鸢尾科三种植物有色花瓣只积累矢车菊素;(3)鸢尾科三种植物有色花瓣杨梅素积累显著;(4)天门冬科6种植物有色花瓣二氢杨梅素积累量普遍低。5.对16种单子叶蓝色花植物花瓣中金属元素种类及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雨久花科两种植物有色花瓣Mn元素含量极丰富;(2)16种单子叶蓝色花植物有色花瓣Mg元素均得到大量积累。6.对16种单子叶蓝色花植物花瓣pH值大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天门冬科6种植物有色花瓣细胞液pH值均不小于6.00,领先于本试验中其它植物材料。7.从植物单体角度对16种植物花色形成的化学基础进行比较,从中选择具有显著研究意义的代表性植物品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紫露草(Tradescantia albiflora)蓝紫色花的形成可能与含量极高的二价金属元素Ca,Mg与含量之比约为1:10的飞燕草素及矢车菊素螯合有关;(2)Al元素与矢车菊素的螯合以及辅色素杨梅素、山奈酚的共同作用可能是马蔺(Iris lactea var.chinensis)花色形成的关键;(3)铁离子与葡萄风信子蔚蓝(Muscari azureum)花色形成可能有关,Cu元素也可能影响葡萄风信子蔚蓝蓝色花的着色;(4)西伯利亚绵枣儿(Scilla Siberica)花色苷的结构可能是类似于鸭跖草苷的一种由六分子花色苷六分子黄酮及两分子Mg2+组成的金属花色苷。通过对16种单子叶蓝色花植物花色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为单子叶蓝色花植物花色形成机理的研究及花色育种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