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行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及气泡动力学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化工技术从基础研究到工业应用的关键一步是微化工过程的放大。为实现工业化操作中产品的高通量、易控、均匀生产,微化工过程的“数目放大”策略主要从两大方向展开,即流体在多通道间的分布和产品的逐级破裂。本文围绕“并行微通道内多相流分布均匀性”关键科学问题,对代表性构型的并行微通道中气液两相流及气泡动力学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高速摄像系统研究了两个不同构型的对称分支并行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及弹状气泡均匀性规律。观察到弹状流和泡状流两种流型,做出了由两相操作条件构成的流型图及流型转变线。研究结果表明,气泡非均匀性主要由两微通道内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下游通道中流体动力学的反馈作用及通道制造误差造成。在高流量、高黏度连续相和低气相压力的条件下,气泡尺寸的均匀程度高。当微通道的宽度设计遵循Murray定律时,气泡尺寸均匀性好。考虑了下游微通道内流体动力学的反馈作用,构建了对称并行两微通道中气泡尺寸的预测模型。研究了四个不同构型的非对称并行微通道中气液两相流的稳定性和分配性规律。实验发现高气液相流量下气泡生成的稳定性较好;而在较小的气液流量比下,气泡的均匀性较好。微通道结构中空腔的设置会使稳定性变差,而使气泡尺寸均匀程度更高。设有后空腔的微通道结构中的稳定性要优于设有前空腔的通道,而在前后均设有空腔的通道构型中气泡尺寸的均匀性最好,单独设有前空腔的通道中的气泡尺寸均匀性要优于后空腔。提出了不同微通道结构中气泡尺寸相对偏差E(L)的预测模型。探究了并行微通道中气液两相流均匀分布的介尺度机制。气泡生成动力学以及下游出口空腔内多气泡间的复杂界面行为会影响气泡尺寸的均匀性。对称并行微通道中气泡的生成存在同步和交替两种现象,两种不同的气泡生成状态下气液相界面的演化规律不一致,从而导致了两微通道内压力波动产生差异。出口空腔内气泡形态及多气泡间的复杂界面行为会影响下游通道中的流动阻力。此外,气泡颈部拉普拉斯压力及微通道内的流体阻力共同影响气泡尺寸的均匀性。
其他文献
天然气水合物是由水分子和气体分子(主要指甲烷)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类冰状笼形化合物,广泛分布于多年冻土带和大陆边缘海底沉积物中,被认为是21世纪理想新能源之一。由于天然气水合物的稳定性受温度变化比较敏感,因此,在考虑对天然气水合物进行资源开采和考察地球温压变化对水合物层的影响时,掌握其热物性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其导热机理和物理化学性质,而且对水合物的勘探、开发、储运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天然气水
学位
外贸出口一直是推动中国GDP快速、稳健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外贸出口的数据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其中传统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占了中国出口的很大的比重,而且也对
柔性直流输电使电力传输更加安全灵活,在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中应用广泛。挤包绝缘交联聚乙烯(cross-linked polyethylene,XLPE)电缆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中的关键环节,其绝缘可靠
自然界中,各种天然系统在远离热力学平衡条件下自组织形成的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某种规律性的非均匀宏观结构,被我们称之为斑图。斑图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这种广泛存在性使针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epigallocatechin gallate)是绿茶儿茶素中具有多酚羟基结构的重要活性单体。其在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展现出具大的功能潜力,如心血管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22个碱基左右的非编码RNA,主要通过抑制靶mRNA翻译或促使其降解的方式实现对靶基因的转录后调控。mi RNA在许多生物学过程中起着极其关键的调控
黄酒是我国的国酒,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酒类中的养生佳品,原料大米的品质与黄酒质量密切相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黄酒行业不断发展,黄酒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传统的酿造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群众对高品质的消费需求,且传统的人为感官评价的方式对黄酒进行评价存在人为干扰因素的影响,不具备客观性,因此找到新型的黄酒分析手段对黄酒滋味品质把控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大米国家标准无法对黄酒原料品质进行有效的评价,通常企业会
机载LiDAR作为一种新兴的三维空间数据采集技术,具有快速有效、高精度、海量数据的特点,为获取高分辨率的空间信息提供了重要支撑。目前机载LiDAR点云数据已成为重要的三维空间数据源而应用于多个行业,尤其是在大范围数字地表模型数据采集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可以精确地描述建筑物轮廓、植被、道路、桥梁等地物的复杂构造,而建立利用机载LiDAR点云数据快速准确地提取建筑物的边缘和构建DEM的方法是机载L
西南岩溶区分布在我国西南的8个省市,岩溶区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严重,岩溶区石漠化问题现已成为中国西南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对岩溶区适生植物相关基因进行克隆,利用基